历史人物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对比解析!项羽真的不如韩信!
4342
很多人都不了解“ ”和“ ”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率先举起抗秦大旗,六国遗族随之而起。短短两年时间,一统寰宇、攻灭六国的秦便烟消云散,强大的秦如同纸糊一般。
败亡如此迅速,有两人作用最大: 和 。其他诸侯都以“收复故地”为己任,灭秦的心思不是太强。项羽与秦有仇,以灭秦为目标,他攻打秦国最积极。
刘邦不打秦国不行,他没有“故地”啊。刘邦老家沛县,往上数几十年属于魏,后来有归了 ,怎么也轮不到他刘邦。他的目标只能是关中的秦,因此对于灭秦,刘邦是项羽外最积极的。
刘邦最后能赢项羽, 立有很大功劳,他也是刘邦势力中最会打仗的。“ ”便是韩信为项羽准备的“见面礼”,一战逼得霸王自刎。有人说韩信打仗强,有人说项羽强,究竟他俩谁更强?
一、项羽的“破釜沉舟”
项羽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己方逼入险地后绝地求生,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原理虽一样,实质却不同。
先说说项羽。项羽夺取宋义兵权后,立即着手进攻王离。项羽先派当阳君、蒲将军过河攻秦,结果屡战不利。项羽知道不能再拖,时间越久对诸侯联军越不利。若 被灭,六国刚刚崛起的势头就会被 压住,胜利的天平离六国越来越远。
楚军的先锋打不过秦军,离不开王离的淡定指挥。他有营盘为据点,又占据天时,只要稳扎稳打,最后扛不住的只会是六国。王离的策略就一句话:我不就围困赵国,你楚国继续打我啊!
这时候项羽没别的办法,只有硬攻一条路。如何才能让士兵爆发战斗力,自然是 兵法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当自己与敌人仅有一方能存活,当然还是敌人死去为好。求生是人类的本能,本能这东西看不见,却能让人类爆发。
项羽率领大军过了河,然后砸掉船,表示我们此战已经没了后路,只能前进。他命令士兵只携带三天粮食,若吃饱喝足都打不赢秦军,饿着肚子的楚军还能战胜对方吗?“三天粮”是楚军的死亡倒计时。
项羽“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取得了对秦军的胜利,也奠定项羽在六国联军中的霸主地位。
项羽“破釜沉舟”依赖的是他本身的勇武,以及一往无前的气势。虽说必死之境能唤起士兵的战斗力,但也只是弥补双发的差距,不是一定会胜利的。换个人来,或许就败了。
二、与“背水一战”
我们再来看看韩信的“背水一战”。韩信远攻赵国,为防止赵军袭击汉军辎重,必然是不敢离开后勤大军太远的。赵将 曾建议赵王袭击汉军辎重,没被采纳。
韩信派“间”查探赵军虚实(也可能是赵军的内间),发现赵军想与汉军正面较量,没有采用李左车的计谋,他便率军大胆前行。
韩信不是盲目攻打赵军,他先将2000人的轻骑埋伏在一处小道中。当全部赵军离开大营的时候,这两千轻骑便要将汉军旗帜插满赵军大营,营造一个汉军已经攻破赵军基地的假象。
韩信则率领主力大军,背水结阵。韩信背水结阵有两个原因,一是让己方陷入死地;二是引起赵军的轻视。孙子也曾说过不要在死地结阵,否则真的会死。这是将军的普遍常识。韩信如此做,自然引起赵军误会:原来对方不会打仗啊。
汉军与赵军交战不久,韩信就命令大军撤退,他是为了引出大营中的赵军,也是我们常说佯退。
话说汉军背后是大河,还想跑哪里?于是赵国全军出动,想要趁机消灭韩信。赵军营地一空,事先埋伏的两千轻骑轻而易举占据了敌营,然后将汉军旗帜插满了赵营。
韩信这边看到轻骑得手,不逃了,反身与赵军交战。赵军看到满营汉旗,以为后方被攻破,无心恋战,便开始逃窜。汉军一方背水而战,没了生路只能死战,赵军军心涣散,一增一减,胜负已分。
三、项羽与韩信,看似相同实则差别很大。
项羽的“破釜沉舟”是楚军没有其他方法后,做出的殊死一搏。楚军能战胜王离,项羽是关键。项羽的无敌气势感染跟随的士兵,好比狼将一群羊变成了狼。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动选择,他尽量多的考虑敌我因素,作出最佳战争方案。“背水一战”仅仅是韩信作战计划中的一环,若没有其他条件配合,他不一定会用“背水一战”。
韩信是元帅,他利用一切条件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韩信可以佯败、佯退,因为他知道战争不会因一时的胜负而结束。
项羽却不能退、不能败,败了项羽无敌的气势就没了。项羽是猛将,他超强的武艺和自信,使他主宰战场,赢得一场场胜利。项羽为何自刎乌江,因为他觉得那个无敌的霸王已经死了,不能取胜的霸王,还是霸王吗?
若韩信与项羽正面厮杀,哪怕韩信兵力占优,最后胜的仍是项羽。若不限时间、地点,韩信会胜利,还是那句话:韩信有得选择能进能退,项羽只能一往无前。战争哪有公平一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项羽的无敌气势也是如此,一场失败便是项羽最后的结局。不知诸位看官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