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桓:曾击败曹魏头号名将,他最后怎么死的?
3141
说到 ,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东吴诸将在抵御曹魏三路大军南征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 。除了在江陵保卫战中立下大功而声震敌国的 之外,还有一个跟他同姓的朱桓,在此战中的表现也颇为醒目。
据《 志•朱桓传》中记载,朱桓是在 执政初期效力到其帐下的将领,“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他前期的主要功绩跟东吴的诸多将领一样,主要是在丹阳郡、鄱阳郡等多地,以剿灭平定当地的贼寇叛乱为主,“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因屡战建功,后来接替 成了濡须督。
在与魏军交战之前,朱桓可以说跟东吴的大部分将领一样籍籍无名,也是一位典型的东吴“隐形”将领,直到魏文帝亲率大军南征东吴的时候才逐渐开始显露,并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朱桓的成名之战,跟朱然的江陵保卫战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以极少的兵力对抗曹魏 率领的大军,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据《三国志•朱桓传》中记载,当时 命三路大军齐头并进,而其中进攻濡须的一路魏军,就是由曹魏的头号名将、大司马 率领的数万精锐之师。曹仁在行军的过程中,想要首先占领州上的有利地形,“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为了迷惑吴军并掩盖真实的目标,在行进的路上就放出口风,“伪先扬声”,说要全力进攻濡须坞东三十里的羡溪,“欲东攻羡溪”,为吴军指引了一个假的攻击点。
朱桓得知消息之后,火速派出帐下的大部分将士去支援羡溪加固防御,“桓分兵将赴羡溪”。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次分兵正好中了曹仁的声东击西计策。直到曹仁大军离濡须口只剩下七十里的时候,才醒悟了过来。朱桓便立即派出探骑去追回赶赴羡溪的部队,“桓遣使追还羡溪兵”。派出去的部队还没有返回,曹仁大军就已经杀到了濡须口的城下。
当时朱桓只能抓紧时间收紧帐下的兵力进行对抗,但是全部收紧之后才发现只有五千多人,“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这就是朱桓的濡须之战,跟朱然的江陵保卫战巧合的地方,都是以五千弱势兵力对数万强军。
当时在濡须城中的诸将士,面对 的魏军个个都恐慌不已,“诸将业业,各有惧心”。而朱桓的表现则也不失为勇谋大将的风采,他把属将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做了一次战前动员。他把当前的形式做了一个简明透彻地说明:“两军对垒在于将领的手段而不在于士兵的多少,再说曹仁用兵远不如我朱桓,‘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我军客场作战,已经占尽了各方面的先机,魏军千里奔袭,此时已是人困马乏,‘人马罢困’。我与诸将共据高城,占据有利地形又是以逸待劳,‘此百战百胜之势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曹丕亲自前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是一个曹仁,‘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随后朱桓便做出了作战部署,命全城的将士外松内紧,以诱惑曹仁做出错误的判断,“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
曹仁看到濡须的防御如此 ,果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曹仁命他的儿子曹泰率部进攻濡须城,又分派常雕率领诸葛虔、 等将,乘坐油船分别袭击部曲将士家眷们的所在地中洲,而他自己则仅留下一万人驻守柘皋作为曹泰的后援,“仁自将万人留柘皋,复为泰等后拒”。
朱桓抓住了曹仁分兵的最佳时机,对魏军进行各个击破。他先是分派的部将攻取油船袭击常雕等人,又亲率部将抵御曹泰,用火攻烧了魏军的大片营地使其败退,“烧营而退”。在此战中,魏将常雕被斩杀、王双被活捉,魏军士卒死伤惨重。朱桓凭借这一战中的出色表现一战成名,成了敌国尽人皆知的东吴猛将。
不过,朱桓在成名之后的表现平平,没有什么太突出的战绩,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跟东吴诸将不太和睦造成的。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 ”,这是在他的一生当中发生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据《三国志•朱桓传》注引《吴书》中载,在孙权组织的一次酒宴上,朱桓称自己在远行之前想捋一下孙权的胡子,“愿一捋陛下须”。孙权听了之后就满足了他的心愿,将身子探出到桌子外面,朱桓上前捋着孙权的胡子说:“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说完之后两人大笑。这就是朱桓“捋虎须”的典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