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如果朱允炆没死,明朝的历史会被改变吗?
1331
很多人都不了解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开国 过世后,其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是为建文帝。虽然,建文帝的统治生涯不长,但史学界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评价普遍较高。 时期的史学家徐元文更是指出,倘若没有发生“篡逆之乱”,建文帝肯定会成长为一个保境安民的明君,能够为大明朝带来盛世之治。
那么,为什么包括徐元文在内的一众史学家会有这样的“预测”呢?
应该是他们在“建文新政”中看到了朱允炆成为“有为之君”的潜质。所谓“新政”,其实,就是王朝站稳脚跟后不可或缺的“文治”。朱元璋施行了一系列 ,让朝野上下一片 ,所以,必须有一位继任者站出来重文兴儒,以“仁治”消弭先帝为巩固政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建文帝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当年的各种“冤案”平反。我们知道,洪武时期曾发生过许多具有屠杀性质的大清洗,不少遭到屠杀的名臣之后,都受到了牵连。朱允炆不但替那些冤死的人洗清冤屈,还将那些被流放到 的能臣重新调度回京城,加以重用。
此外,朱允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律》,将许多不合常理的内容加以修改,删除了许多严刑峻法。最微妙的是,朱允炆不忘改变官场格局, 地提高“自己人”的地位。例如,朱允炆提高了 尚书的职级,由二品提高到了一品。是以黄子澄、 、 三人得以上位,成为皇帝身边的“内阁元老”。
朱允炆还不忘让老百姓感念自己的恩德,其祖父朱元璋在位时,曾在江南等富庶地区实行了高赋税。建文帝上台后将赋税进行调整,大幅减低了江南地区的重税,以及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实行土地改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皇太孙铺路。他故意留下一个充满弊病的天下,让继任者能从容地施行“仁政”,收买人心。
正因如此,在朱允炆登基后,从朝臣到百姓才会清一色地念他的好。直到六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史学家在夸奖朱允炆所施行的“仁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朱允炆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都对后世造成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文臣治国”的理念和“内阁当政”的制度。然而,朱允炆的种种善举,有些人并不买账,例如:他的皇叔们。因为朱允炆的一系列政策中,有一条叫“削藩”。
所谓削藩,削的是什么? 的封地、兵力。
藩王均为 宗室,兵力是他们在皇权斗争中得以自保的资本,削弱兵力无疑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受。而封地又是藩王能够在地方当“土皇帝”的根本,若无封地何来税收?何来挥霍之资?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朱允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削藩却是 的。
为何?
试想一下,一个年纪轻轻的小皇帝,生活在一群皇叔的“重兵拱卫”下,这种感觉想必不大好受。偏偏这时黄子澄给朱允炆出了个馊主意:“当年 上位时,诸王也不愿意削藩,甚至引发了七王之乱,结果,还不是被汉景帝轻松平定了?”
这句话就像是给朱允炆塞了一颗定心丸一样,他不由得想起当年自己与祖父的一番对话。朱元璋问:“你将来该如何与你的皇叔相处呢?”朱允炆答:“先以德服人,再用礼仪规范,实在不行就让皇叔换封地,若还不行就只能削藩了,大不了兵戎相向。”这番回答深得朱元璋嘉许,想到此处,朱允炆更加坚定了削藩的决心。
平心而论,朱允炆所施行的削藩策略起初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祖父驾崩后他推迟发布遗诏,然后节制各大藩王,借助这一“特殊时期”掌握了藩王们的军政大权。随后,在黄子澄的帮助下,朱允炆对周王与代王动了手,将他们依次逮捕发配边疆。周王与代王平日里与燕王走得很近,此举无疑折断了 的左膀右臂。这下,新皇帝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了。看清了风向的文武百官立马见风使舵,合力上书支持削藩。
为了“顺应”百官及天下苍生的意愿,朱允炆终于开始对诸皇叔展开清算。随着一系列的阴谋倒算,湘王于大火中自焚,齐王被贬为庶人,珉王被软禁在京城里。从朱允炆的 中我们能看出这位年轻皇帝手段十分毒辣,丝毫不逊于其祖父。听闻这些消息后,朱棣十分慌乱,他立即开始扩充兵力,做好与侄子 的准备。为了避免后院起火的状况,朱棣还特地派使者去了一趟 ,与“邻居”交好。
这一时期的叔侄二人,进行了一番旗鼓相当的较量。朱允炆十分精明,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费了一番精力买通了燕王府的葛诚,在敌人的心脏处安插了一枚棋子。随后,朱允炆又打着防备蒙古人的旗号,向北方派遣了一名大将张芮,强行接管了燕地的兵权。从表面上看,此时的朱棣已落入 的境地,只要朱允炆想,一声令下即可将其打入 。
当建文元年三月朱棣来到京城觐见皇帝时,已开始有大臣劝说朱允炆将其扣押起来。然而,朱允炆太过轻敌,他没能痛下杀手,只是又向北平派出了三万精锐。同年五月,朱棣将自己的两个儿子 、朱高煦派到南京,又有大臣想软禁这两名世子作为人质,谁知朱允炆竟再次心软。
朱允炆两次心软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错失了击杀朱棣的最后机会,第二天,葛诚、张芮便被人杀死在家中,朱允炆失去了朱棣身边的眼线,再也没有监视皇叔的耳目。
然而,建文帝的败笔还不止此。
为了让天下百姓觉得自己的身份并非反贼,朱棣拿出了所有反王都会用到的“ ”这一旗号。这场叛乱总共持续了三年有余,最终,以朱棣攻入南京城告终。
战争爆发之初,朱棣的燕军就展现了 的战斗力,朱允炆安排在北方的宋忠根本不是其对手,三万人被瞬间击退。一连几道奏章送入朝廷,上面写着云中、开平、怀来、永平被攻陷的消息。朱允炆做梦都没想到,这些他早年部署好的“防区”,竟在顷刻之间被敌军攻陷。
值此之际,朱允炆虽如五雷轰顶,但他还是做出了应对之策,拿出了祖父留给自己的杀招—— 。耿炳文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级大将,他所率的淮西旧将皆是大明的开国精锐。在靖难之战爆发时,这员老将已有六十五岁高龄,可谓经验极其老到。
如果说,若当时有一人能与久经沙场的朱棣抗衡,非耿炳文莫属。此将极有可能改写大明的命运,匡扶朱允炆的正统朝,因为他十分擅长打防御战。朱元璋打天下时,耿炳文屡次被赋予坐镇江苏的任务,十年之内数次以少胜多,替朱元璋守住了 的进攻,确保了后方的安全。
朱元璋之所以安排这员老将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擅长的就是镇守边关。倘若,朱允炆不能力敌诸位藩王,那么,这员老将将会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屏障。纵观整个靖难之战不难发现,朱棣擅长的是机动作战,朱棣的 每次都能以速攻的战术取胜,不过,一旦战况僵持住朱棣将会陷入被动局面。
显然,耿炳文打赢朱棣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他牢牢守住要紧的关口,朱棣定然寸步难行。朱棣虽然有燕地作为根基,但是,他根本没有与中央军打持久战的资本,久战必败。遗憾的是,朱允炆下了一步臭棋,他命令耿炳文“火速堪乱”,也就是强攻。
耿炳文不得已之下,在河北真定主战场上与朱棣来了场硬碰硬的决战。朱棣十分狡猾,靠迂回游击迅速歼灭耿炳文麾下的潘雄、杨忠,剪断了耿炳文的羽翼。若非耿炳文转攻为守,恐怕这支主力军将被燕军全部蚕食殆尽。听闻战况朱允炆 ,将一切黑锅都甩在了老将头上,还怒骂他“一战而摧锋”。
随后,朱允炆命令 接管了耿炳文的主力军,加派兵力五十万北上,决意与皇叔朱棣死战到底。朱允炆根本没想到,朱元璋苦心安排耿炳文在他身边的目的。所以,这位足以扭转靖难结局的老将,就这样含恨退场。等到朱棣上台后,他轻描淡写地以“擅用宫廷物品违制罪”,将耿炳文置于死地。
从朱允炆登基开始,到靖难之战结束,我们可以看到建文帝至少有两次机会改写历史。然而,正是因为朱允炆在这两件事上的短浅目光,使他失去了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