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诸葛亮临终前为了帮姜维扫除后患都做了些什么?
3040
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古往今来,无论正史、野史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都是以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被称之为是智慧神的化身。而 则是懦弱无能的典型出现。世人称之为“扶不起的刘阿斗”,甚至成了“弱智”的代名词。于是 临终前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并告诉他如果子嗣不才,君可自行取度。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但其蜀国重担,朝中大小事宜事必躬亲,而除此之外,我们也能会从《出师表》中读出诸葛亮的“忠”,从“ ”中看到诸葛亮的“勇”,从子虚乌有的“ ”中杜撰出诸葛亮的“智”。总而言之,在我们心中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脊梁。
事实上似乎也是如此,为了蜀国的未来,他六出祁山,六次北伐,最终因为积劳成疾而病逝于五丈原。这下子蜀国的中流砥柱塌了,按理说昏庸无能的刘禅坚持不了那么久才对。但事实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稳坐三十年的 宝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早已料到自己命不久也,而且也安排好了后事,甚至还上演了临终最毒一计,为 扫除后患, 临死仍蒙在鼓里。诸葛亮死,应该正常通知前军主将魏延。“秘不发丧”只是对敌人而言,不是对魏延这个军中次帅。
为何 要“令祎往揣延意”,而不是堂堂正正的通报,并堂堂正正的传达丞相的遗命?这里清晰的表明;费褘去魏延处,是受了杨仪的命令,为杨仪作“路探“的,而不是去传达军中命令的。这就令人感觉到;“这中间必有猫腻”。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遗命有这样一句话。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就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姜维不同意,那么大军便可自行出发,不必等魏延了。那么诸葛亮明知魏延、杨仪矛盾深重,为何会将掌军大权交给杨仪?事实上杨仪是前线丞相府地位最高的,领兵是必然的。
所以诸葛亮以杨仪领兵,魏延断后,再以姜维次之的安排,明显就是为做隔开杨仪、魏延的考虑。众所周知,魏延杨仪之间的矛盾 ,杨仪要是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那魏延肯定倒大霉,所以诸葛亮知道杨仪“性狷狭”,所以遗命蜀军撤退后,选定 为继承人。
因此诸葛亮保全魏延的套路是两部走:那就是杨仪领兵,姜维当中,魏延断后。魏延要“不从命”作一下,想搞杨仪,姜维就可以隔开。再者等到蜀军撤回汉中后,杨仪的权利被收回,而蒋琬就成为继承人,魏延、杨仪都可以保全。这两人是诸葛亮遗命中最为重要的安排。
而二人相安无事也就可以为姜维扫除后患,但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魏延的确是做了,但能够那么作死,直接抛下其它部队,提前撤回汉中,还烧栈道,伏击杨仪,结果被王平一吼就搞定。所以诸葛亮临死前, 想出,保全魏延、杨仪的遗命,最终被魏延的万能作死,而破坏。
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只有为着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奔走呼号,只有认清历史发展进步的潮流,方能找到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方法。三国的英雄正是应历史潮流而生,才终于拯救了百姓。而逆流者,却淹没于历史的尘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