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王曾简介王曾是怎么死的?

386


王曾是北宋名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状元宰相。这位爷,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廷试第一,连中三元的牛人。

王曾为“开闽三王”王审邽的子弟,算是名门之后。他八岁的时候失去双亲,被叔父王宗元收养,此后迁居山东省青州县益都。

王曾小小年纪就有凌云之志,言“平生志不在温饱。”于是他少时勤奋,努力向学,最终学有所成。长大之后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得以科举入仕。

咸平五年,王曾被皇帝钦点为廷试第一状元,此后开始进入仕途,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金榜题名之后,他将这个好消息写信告知叔父,信中言:“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获得金榜第一,得圣上钦点,还能不骄不躁,让人佩服。

任期满后回京,诏试学士院,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澶渊之盟”签订后,王曾升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有祥瑞出现,纷纷上奏,并且大肆称赞宋真宗功绩。王曾却十分冷静,上表劝诫宋真宗不要居功自傲。后来宋真宗开始大修玉清昭应宫时,也是王曾顶着压力上表劝谏,言明动工五大害。

王曾一次次的上奏劝谏,宋真宗虽然一时不舒服,但是对王曾的信任却加深了。所以后来宋真宗想要沿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的官制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曾,特定让王曾担任此职。甚至对于王曾就任此职,宋真宗还特地召见王曾,嘱咐他:“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

王曾后来主管审刑院,秉公办事,严明法律。同时对于一些不当的处罚措施,进行改正。为了能够更加公正,以过失论错败,他还专门上奏宋真宗,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宋真宗接受王曾的建议,改正了此项规定。

因为在大理寺的功绩,王曾顺利的升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担任此项职位,已经可以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开来,报效国家了。不过可惜的是,王曾没有多久,因为受到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京出任应天知府。不久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宋真宗病重之后,太子赵祯虽然代为听政,但是真正执掌朝政的却是刘皇后。他十分反对刘后把持朝政,而将真正皇位继承人排挤在一边的做法。后来宋真宗离世,太子继位,是为宋仁宗。也是王曾拒绝丁谓让宋仁宗只每月初一十五接见大臣,由刘后处置政事的决断。改为沿袭西汉古礼,刘后坐在仁宗右边,垂帘听政,保证皇帝的权利。

宰相王钦若去世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他尽心尽责,为百姓谋福利,为国事尽忠。等到刘太后去世之后,宋仁宗亲政。因为王曾在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一直在保证皇权在后权之上的地位,所以受到仁宗重用,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佑元年,王曾又为枢密使,次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来因为吕夷简任参知政事,两人政见不合,请求罢免吕夷简。王曾和吕夷简两人在宋仁宗面前争辩不休,最终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请求和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于是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宝元元年,王曾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赠侍中,赐谥“文正”,仁宗还亲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十娘的悲剧性色彩

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十娘的悲剧性色彩

学者羽田亨:用自己严谨的治史观影响后世

学者羽田亨:用自己严谨的治史观影响后世

明朝中后期已经有列强来到中国清初200年时间里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明朝中后期已经有列强来到中国清初200年时间里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