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员外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
1922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员外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熟悉明清小说的读者,都会对“员外”这个词不陌生。
《 传》中, 的本来身份是名员外, 时救下的金翠莲,最后嫁给的也是员外。
《 》中,师徒四人快要达到西天时,遇到善人寇洪,发誓要斋僧万人,他的身份也是员外。
在明清小说中,“员外”这个词很常见,他们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家境比较富裕,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有钱人。
其实,不仅小说中,在我国古代,“员外”这个称呼也非常普遍。
“员外”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具体又是什么职务呢?还有,怎样才能当上员外呢?
起初,并没有“员外”这一单一称呼,只是在一些常见的官职前面,冠上“员外”之名。
曹魏时期,最早出现“员外散骑常侍”一职, 时,又有“员外散骑侍郎”,都是 的侍从官。古代朝廷官职,有正副之分,员外其实属于副职。
这些带有“员外”的官职,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但是因为接近皇帝,机会多,求职的人还是 的。
而能够担任这一职务者,也是需要一定背景的,要么是宗室子弟,要么是世家大族。
随后,带有“员外”这一称呼的官职逐渐增多。 时,出现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职。
等到隋朝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名,成为各司副官,员外的地位有所提升。隋朝之后的各个朝代, 各司中也都有“员外郎”之一官职。
除六部各司之外, 的理藩院、太仆寺、内务院,也都有“员外郎”这一官职。这些“员外郎”是朝廷正式编制之内的官员。
“员外”的本意就是朝廷正式编制人员之外。隋唐时期,实行 取士。虽然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人数也非常少。除了科举, 还允许推举为官,但是正式编制内的政府官员,其淘汰速度是非常慢的。
这就导致想做官却又暂时做不了官的人,便成为了候补官员,和“正员官”相对,称之为“员外官”。唐朝时的“员外官”问题比较突出。
就曾亲自下敕令解决这一问题:“今员外之官,所在甚众,既不厘务,空效驱驰。将适乡闾,复拒职守。念其旅寓,良可优矜。应州县见任员外郎官,并任其所适,计考秩满后,各与成资,仍于本色内减一两选,与留。其先缘罪累者,不在此限。如员外官中,材识干济,曾经任使州县所资者,亦任量留。每上州不得过五人,中州不得过四人,下州不得过三人。上县已上不得过一人。”
那么,唐朝的“员外官”问题为什么这么突出呢?其真实原因比较复杂。唐朝各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唐朝政府为了笼络人心,有很多“员外官”都是少数民族的封官。此外,朝廷被贬的官员,也被称作“员外官”。
《 》就记载:“神功元年(697年),李峤知天官选事,始置员外官数千人”“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大置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余人。”
《唐要》记载:“员外及检校试官斜封官,皆神龙以后有之。”也就是说, 时期,“员外官”问题就比较突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取士录取的人才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员外官”越来越多。朝廷为了充盈国库,允许捐官,也就是卖官。而民间的有钱人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乐于花钱买官。
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就因为家中有钱,花钱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没想到,他虽然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却很会做人,官运亨通,最后竟身居高位。但像李卫这样通过买官,而官运亨通的寥寥无几
但统治者是精明的,虽然卖官,但是统治者也意识到,买官的人员多了之后,就会败坏政治。所以,有钱人买的大多是“员外官”。说白了,就是一个名号而已。即使如此,有钱人也是非常乐意的。
学者翟灏在《通俗编·仕进》中说:“所云员外者,谓在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
在查阅资料时,很多人都认为,“员外”就是“员外郎”的简称,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个人认为,不是。“员外郎”是朝廷正式官员,属于编制之内。明清时期,六部各司都有“员外郎”这一官职,是各司副官,清朝的员外郎还是从五品官员呢。
而“员外”,并不是朝廷官职,它是在朝廷编制之外,没有政治功能,它更像“员外官”。因为,后来买官的越来越多,民间越来越普遍,所以在后来的京剧和小说中,“员外”就是指有钱人了。
明末的《龙阳逸史》就有记载:“说的是庐陵地方,有个员外, 名坤。这个员外不是吏户礼兵刑大部中的员外,只为有了两分钱钞,人上过誉他的美名”。
经常看明清小说或者电视剧的读者就会发现,明清时期出现的“员外”会非常多。这又是为什么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说明明清时候的民间,存在着大量的“员外”,所以才被很多文艺创作者写进了书里。
明清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了 萌芽,那么,民间的有钱人,相对于其他朝代也增多。这些商人,拥有了财富之后,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就通过花钱买官来实现。
随着民间买官人数的增多,民间的“员外”也就多了起来。但是,一样东西一旦没有了稀缺性,它的地位也就随之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员外越来越多,但是其政治属性越来越弱的原因。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唐要》《通俗编·仕进》《龙阳逸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