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蜀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军事人才匮乏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5075
大家好,说起 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曹魏奉行的是唯才是举的人才战略。在 当中,曹魏的这一人才战略应该说是最为成功的,人才储备是最有深度的,他确保曹魏集团始终有一个很厉害的人才群体方阵。
孙吴的人才战略主要体现在人尽其才上。“生子当如 ”, 用人还是很有一套的。从 ,到 ,再到 ,再到 ,孙吴的顶尖战略人才,从立国开始便一直没有断档过。
再看蜀汉的刘备集团,应该说,刘备是很重视人才的。三顾茅庐,就是他重视人才的得意之笔。蜀汉成立之初,刘备的用人政策还是很令人称道的。比如,对待益州 的部下,刘备都是待之以礼,加以重任。一一“于是董和、黄权、 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懿等,璋之姻亲也;彭义,璋之所摈弃也; ,宿昔之所怨也。备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兢劝。益州之民,是已大和。”
刘备在世时,以他的贤德和能力魅力,能够很好地将一大批文臣武将聚集在他的麾下。包括 、 、 等治国理政能手及 、 、 、 、 等“ ”。刘备这种“一路走来,一路招贤纳士”,使蜀国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一度达到顶峰。
然而,刘备去世后,这种人才政策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加之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等政见不合,蜀国的人才群体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五虎上将”先后离世后,蜀国能够拿得出手的军事将领少之又少,及至后来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窘境。能力并不出众的“官二代” 、张苞等纷纷登场并占据要位,这更说明蜀国的人才政策延续性、执行性确实出了问题,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作为蜀国丞相和托孤重臣,诸葛亮本该是统全局、抓大事的 。但是,“食少事烦诸葛公”,诸葛亮 ,大事小事统抓统管。比如,一个正常的县官任免,诸葛亮本没有必要亲自处理和过问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必须得经过他的最终拍板才能算数。军中只要是“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诸葛亮这样做虽然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度负责精神,但无疑也扼杀了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重用了不该重用的人。一向慧眼的诸葛亮,看人不准是绝对不应该的。 本来是个很好的参将, 、出谋划策尚可,但根本不是真正带兵打仗的料。这一点,刘备很早就提醒过诸葛亮,但诸葛亮就是不听,还是在 中偏执地 用了马谡,结果导致刚出祁山便来个街亭大败,最后不得不上演出 的历史悲剧。
二是压制了不该压制的人。 本是深受刘备赏识和器重之人。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后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不可多得的 的大将。特别是镇守战略要地汉中十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更是威名远扬。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之人,能够提出“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奇计之人,诸葛亮一直压制,一直防范,并对他越来越反感。及至最终,诸葛亮死后没多久,魏延也被稀里糊涂的枉杀。
三是培养了不该培养的人。《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培养使用姜维浓墨重彩地写上了一笔。但姜维的能力,其实说不上特别有多强。《 》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显然,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对姜维的总体评价并不高,只是“粗有文武”而已,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说明姜维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至少与同时期的钟会、 等 相比,姜维的能力是远在他们之下的。
应该说,关羽镇守荆州的十万重兵,一直是蜀国的精锐力量。镇守住荆州,是蜀国的重中之重,也是蜀国奉行的大战略。然而,关羽却北伐曹魏,尽管取得了 的大胜,但没想到被东吴的吕蒙来了个 ,最终使得关羽丢荆州走麦城。 ,其实失掉的不仅是蜀国的精兵集团,特别是关羽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更是失掉了蜀国的国势,蜀国自此开始走下坡路了。
如果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重大战略错误的话,那么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一怒之下而发起的 更是错上加错了。刘备举国之力发起的这场大战,竟然被陆逊这个东吴后生小辈来了一个 七百里。这场大战,使蜀国损失较之失荆州更重:“冯习、张南、傅肜、程畿、 等一大批将领均战死”,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一路走来经营蜀汉十分不易,他的贤明圣德也一向为人们所称道。然而,发动的夷陵之战,无论在政略还是在战略上实在有欠考虑。通常来讲,输掉一场战争,总得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恢复。培养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更不容易,至少需要多次战争实践历练。而夷陵之战大败,蜀国一下子损失这么多武将和精锐,输的真是太惨了,创伤真是太大了。可以说,这也是三国历史上,蜀汉发生的最惨的一页。
刘备去世后的几十年间,相对弱小的蜀国,并未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反而以匡扶汉室之正统为名,连续对曹魏用兵。尽管《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 与姜维的九伐中原,描写得绘声绘色、可歌可泣,但蜀国的这一出兵伐魏的战略后人还是颇多争议的。
战略指导上出了问题,再加上诸葛亮这个三 帅,打仗过于小心谨慎,先后六出祁山,每次出兵的方向路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用兵的策略方法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致使对方早有防备、严阵以待,到头来六次出兵都没有达成预期的战略目的。
兵家最注重奇正结合、出奇制胜。历史上的白起、韩信、霍去病等军事大家用兵概莫如此。对于诸葛亮的指挥打仗才能,刘备也是认识深刻的,他在得了诸葛亮之后,很少让诸葛亮随军出征。“先主外出(征战),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取益州刘备带了庞统,取汉中刘备带了法正,即使是举国之力伐吴的夷陵之战,刘备也没带诸葛亮。包括后来刘备托孤时,将“兵权交给的也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作为诸葛亮后期主要对手的 曾这样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虽然有刻意贬低的意味,却也不无一些道理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好的军事将领,必须要有卓越的军事统帅来教、来带、来培养。而对于“政治第一、军事第二”的诸葛亮来说,具体统兵打仗本就不是他的最强项。而对于“粗有文武,明断不周”的姜维来说,也有些勉为其难,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呢。因此,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好,包括后来姜维的九伐中原也罢,虽然连年征战,虽然用兵不断,但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将领从这些战事中脱颖而出,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