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宋朝灭亡真的是因为重文轻武吗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2313
很多人都不了解 重文轻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历数中国两千年封建史,大宋应该算是最憋屈的 了,不但疆域面积在所有的中原统一政权中是最小的,而且对外军事、外交的成绩也乏善可陈,甚至连皇胄贵族都曾经被敌人“整建制”掳走当奴隶,最后客死异乡。虽然 时期在蒙古人的强大压力之下曾创造出一系列经典的防御战战例,但最终仍然没能逃脱被灭亡的命运。
而造成大宋如此屈辱历史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在于由赵匡胤制定、并由赵光义发扬光大的“重文轻武”政策,即所谓“加强集权、强干弱枝”。
其实平心而论,“重文轻武”实在是赵匡胤为了让大宋能够长治久安的无奈之举,毕竟宋朝脱胎于 时期,在这一礼乐崩坏、迷信武力、 成风的年代, 不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是随时可能被武将夺权甚至杀害的“高危职业”,就连赵匡胤自己也是通过黄袍加身夺走了自己老板 的家产,才能在 的基础上建立大宋朝。
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赵匡胤建国后如果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恢复社会上的忠君爱国思想,自己的家族必然重蹈柴家人覆辙。正是出于这一动机,赵匡胤才提出“重文轻武”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大宋此后几百年里加强中央集权、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重文轻武”维护了宋王朝统治的稳定性,但对宋朝军事建设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经济基础雄厚、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巨大的大帝国而言,当他感受到外部威胁时,其“爆兵”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就像二战时期的美国,即使在 遭受重大的打击,但是仍然能够通过 动整个国家战争机器,实现对二战战局的扭转。
从南宋时期宋军对金军和蒙古军队的战绩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在经历了北宋末年短暂的“懵逼”状态之后,大宋重新找回了中原强权的感觉, 、 、余玠、王坚等一大批 在缺少战马资源的不利情形之下,仍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
而大宋最终仍然灭亡的原因,其实主要来自两次重大的战略决策失误、以及其狭隘的民族政策,归结起来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大宋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两次重大战略决策失误,即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虽然这两次军事行动从战术层面来讲,大宋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但从战略层面看却间接制造了两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当时的金和蒙古是两个处于上升期、扩张野心极强的政权,大金在灭辽后不甘于屈居苦寒的东北,而征服欧亚的蒙古人在灭金后更不会放弃对江南富庶之地的征讨,因此无论是 还是 ,当时的最好的选择都应该是联弱抗强,尽一切可能避免北方出现统一霸权,或者尽可能拖延北方统一的步伐并为自己的军备发展换取时间。
即使女真人在面对蒙古时仍然未放弃对南宋的侵略,但从东北亚地缘安全环境的大局出发,宋朝也不该与蒙古人联手。而此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宋廷这两次决策都是错误的, 战败的第二年金人就南下灭亡北宋制造 之耻,而 第二年蒙古人就三路大军南侵,启动了灭亡南宋的步伐。
这两次重大的战略决策失误,一次让大宋失去了秦岭淮河以北大片疆土,另一次则让其失去了与蒙古之间的战略缓冲区,最终都形成了宋朝和北方强权直接对峙的局面,让其外部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宋朝灭亡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其战争动员能力不足,无法形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主要体现在南宋时期,作为一个已经失去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权,北方沦陷区的大量汉人本是南宋可以团结的抵抗力量,但实际上南宋朝廷对这些汉人的态度非常谨慎,导致许多有才能的北方汉人将领在军中受到排挤,甚至被迫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
刘整曾跟随名将孟珙南征北讨,立下 ,但因为被长官妒忌陷害而投靠 ,此后他献上“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的计策,力劝本以放弃侵宋的忽必烈伐宋,并为不擅水战的蒙古人一手打造了一支水军,成为灭亡南宋第一“功臣”。
而除了刘整,另一个灭宋的功臣张弘范也是汉人,他不仅在 时献计先破樊城,直接导致襄阳孤立无援,还在崖山海战中摧毁了流亡的小朝廷,直接灭亡南宋。
其实在宋元战争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战争的形态一直是汉人之间的内战,毕竟总人口才几十万人的蒙古在面对大宋百万大军时,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想获得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至于为何北方几百万的汉人会先后投靠辽、金、蒙古,这与庙堂之上的宋朝执政者们推行的民族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狭隘的民族政策,导致南宋从军队到民间形成一股排斥甚至打压“北人”的风气,不但无法形成最为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还间接导致“北人”的叛变,为自己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所以,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才造成大宋最终的灭亡,而“重文轻武”只是大宋战略决策失误、战争动员能力不足的“背锅侠”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