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的时代就开启了东周的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4990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周历史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770年, 在 和 的围攻下,死于骊山。诸侯共立太子宜臼为 ,并迁都洛邑。《 》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东周时代”。然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周”只有一个,并不存在东西之分。东周、西周只是后人为了区分两个时代而衍生出的概念。

image.png

周平王东迁,开启了东周时代

至少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没有“东周时代”或“ 时代”这样的概念。但是在他的记载中,的确出现了“东 ”和“西周国”。应该说这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反映了东周后期,周王朝再次分裂的史实。

分治的历史渊源

《史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 之官职。

周考王,公元前441年继位。按照后世的划分法,此时仍处于春秋时期。周考王分封,意味着周的领土内出现了两个诸侯王,即周考王与周桓公,尽管名义上,“王”要比“公”等级高。又因为周桓公的都城在洛邑以西,又叫“王城”,所以后世将这个国家称为“西周公国”。

这样的做法,并非周考王独创。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早逝,幼年的 即位。彼时,朝政大权被两位辅政大臣所掌握,他们分别是周公和召公。这两位都是武王的兄弟,在 的过程中立下了 ,同时也为稳固西周政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辅政的过程中,周公和召公各有分工,职责不同。他们二人也决定,将周王朝划分为两个部分,各自管好一块区域。

image.png

周召分陕石

《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称“分陕而治”。(“陕”即今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境内的“陕塬”)

“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需要老成持重的召公才能稳定后方;而“陕东”,即中原地区,是商王朝的旧地,也残留着不少反动势力,这就需要有魄力、有能力的周公去镇压、去开拓。

周公和召公,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主外的周公在那个政权初建的时代,显然要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历史上,周公主政七年之后,就把大权交还给了周成王,但在中原地带,周公始终有着 的地位和影响力。

image.png

周公,在成王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甚至要超过天子

周公在中原地区选择了一块宝地,在此营建了一座重要的城市:洛邑。他以洛邑为中心,镇压反叛势力,并不断向四周开拓,同时采用分封的方法,广建诸侯。至此,奠定了西周八百年的分封制格局。

周公在洛邑投注了大量心血和野心。在他眼里,身处天下之中的洛邑,理应是周王朝的新都城。将来的周天子应当坐镇于此,统率天下诸侯。

但周成王并不这样想。他更希望留在关中,将洛邑交给周公去打理。也因此,西周有了两个都城,两个中心,西方的镐京称作“ ”,东方的洛邑则为“成周”。

而洛邑的定位也发生了改变。它既是周王朝向四方扩张的桥头堡,亦是一道重要的屏障,严密地守护着关中地区的安全。为了更好地承担这个重任,周公还在洛邑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史称“成周八师”,成为周王朝威服四方诸侯的重要保障。

image.png

三周并存

我们再来看周考王的分封。《史记》用一句简短的话,交代了考王分封的目的:以续周公之官职。

这说明,周考王对于新的“西周公国”的定位,便是当年的洛邑。周考王希望弟弟能够发挥周公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道坚实的屏障抵御外敌,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向外开拓,重振周的威风。

可见,此时的东周政权虽然日渐式微,但仍然在努力挣扎,试图挽回颓势。

然而,事实证明,周考王的分封,不但没有使周王朝恢复生机,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毕竟,周公只有一个,他的德行和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

据《史记》记载,周考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威烈王即位。威烈王统治期间,韩、赵、魏纷纷从 独立出来,周威烈王不得不封他们为正式的诸侯。以此为标志,历 入了“ ”,周天子的地位进一步走低。

image.png

“三家分晋”,是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

战国时代,侵略和吞并,成为时代主题。身处中原之地的周,自然成了一块肥肉。然而,各国都不敢轻易灭周,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去获取利益。

我们再说回西周公国,此时仅仅传到了第三代,便再度出现了分裂。《史记》载: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也就是说,周威公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将领土瓜分。大儿子继承正统,为周惠公;小儿子在河南巩地建都,因为处在东边,故称”东周惠公“。

这一分裂的始作俑者,便是韩、赵二国。他们利用周威公两个儿子的矛盾,以武力支持小儿子自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削弱周国,使兄弟二人互相牵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东周惠公培养为傀儡,为韩、赵两国服务。

由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三周并存”的局面。即:周天子、东周国与西周国。

二周分治

虽然西周公国分裂成了东周国和西周国,但东周国在一开始并不被周天子承认,毕竟,它属于叛国自立。

然而,东周国毕竟得到了韩、赵两个大国的扶持,西周国的支持者却只有周天子。双方后台孰强孰弱,一眼便知。此消彼长,很快,周天子也不得不正式承认东周国的地位。

不仅如此,周天子连自己的地盘也丢掉了。

《史记》载: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image.png

周赧王,东周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王赧即周赧王。他在位时,将都城迁到了西周王城。说是迁都,其实是寄居在西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周赧王贵为天子,却不得不在西周公的屋檐下苟延残喘,场面绝对尴尬。

至于为什么要迁都?跟秦国有关。彼时的秦国经历过 变法,已经传到了第三代 的手里。秦武王是一个年轻气盛的暴躁君王,一言不合就要到洛邑去“旅游”,顺便还要举一下周鼎。这样的行为相当于骑在周天子头上为所欲为。

周赧王当然不乐意,但不乐意能怎么样?秦武王索性将周赧王逐出了洛邑,从此,周赧王就成了 的流浪汉。当然,秦武王最终因为举鼎砸断了自己的大腿,一命呜呼,也算为此付出了代价。

image.png

秦武王进驻洛邑,显示了睥睨天下的野心。但可惜因为举鼎而英年早逝

自此,实际存在的周国,仅剩下了两个,人们也常常把他们的地盘称作“二周之地”。如 《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说的就是这两个周国。

就算到了这样的境地,两个周国依然保持着敌对关系,水火不容。不仅外受欺凌,内部也是乱象丛生。最终一步步走向覆灭。

结语

(秦昭王)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后七岁, 灭东周。

——《史记·周本纪》

西周国和东周国在七年内相继覆灭,过程就像记载中的那样简单。 ,而六国的遗民依然不断抗争,尝试复国;但周亡后,再也没有任何声响。一个伟大的王朝,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八百年前,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兄弟二人精诚团结、励精图治,创造了“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盛世;八百年后,周王朝因兄弟不和,一次又一次分裂,在外受各国欺压,在内依然互相倾轧,终于将家底败得精光。

不得不说,周王朝的成败与得失,深思之下,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汉武帝是怎么加强皇权的?看看朝堂与地方的较量

汉武帝是怎么加强皇权的?看看朝堂与地方的较量

审时度势的杜如晦,李世民继位此人功不可没

审时度势的杜如晦,李世民继位此人功不可没

解析焚书坑儒烧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毁灭文化

解析焚书坑儒烧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毁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