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熹宗为什么派袁可立去登莱?袁可立对于登莱防务的贡献
3202
天启二年,袁可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此后在登莱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在登莱建立了抵抗后金入侵的防护线。
辽东在明朝末年的局势,想来不用多说,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辽东一带,是后金攻打明朝必须拿下的地方。明朝末年,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深重,内外交困。外有后金蒙古等草原民族对明朝虎视眈眈,内有深受剥削而反抗起义的农民军队。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覆灭的,但是真正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却是由后金演变而来的清朝。李自成攻打下北京,却在面对清军的时候,转手被清军击溃。不要因为这样,就认为明军不堪一击,而是因为明军当时真正善战的军队,都在辽东一带。
辽东是抗击后金军队入侵的最后凭仗,这里的军队轻易不可调动。所以当李自成攻打到北京的时候,吴三桂的军队根本没来得及勤王北京。等他打开山海关门,清军长驱直入,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了。
辽东的军事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到这儿来的人非能臣干将不能胜任。袁可立是一位名臣,最后却被明熹宗派到辽东巡抚登莱,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袁可立虽然是文臣,由推官登高位,但是却实实在在是一位有本事的人。在他为推官的时候,就处理了不少奇案大案,甚至“以七品之卑斗翻四品之尊,袁可立的不畏权势,不仅使他声名远扬,也成就他为中国历史上的‘推官’楷模。”
第二,他是一位有胆识,忧国忧民之辈。虽然他是文臣出身,但是却并不代表他不熟悉兵事。天启元年,辽阳和沈阳相继失守,落入后金麾下,辽东局势斗转直下。人人都视关门为死地,在天启帝下诏求定国之策之时,众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袁可立却上书陈述边事,提出:一收残兵,以省调募。二出奇兵,以图制胜。三明赏罚,以振法纪。四慎防守,以固封疆。五实京营,以固根本。六多储资粮,以防未然。七破格用人,以期实用。这些政策都是行之有效,切中当时边疆事务时弊的建议,足以证明袁可立本人对军事的天赋。
第三,袁可立是天启帝非常信任的大臣。袁可立后来侍经筵,与孙承宗一道算是皇帝的老师。明熹宗对他的能力非常清楚,同时他又是自己信任的大臣。在辽东局势复杂之时,袁可立是他认为最合适,而且最能镇守登莱之人。明熹宗认为“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
事实证明,明熹宗虽然大多时候都是糊涂的,但是派袁可立却登莱却做的很多。袁可立到登莱之后,加强防备,招募流民,训练兵士。锐意规划,整肃军纪,打造战舰,操练水师,登莱的军事力量得到增强。又在沿海增置炮台,练兵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使登莱武备大为增强,成为辽东前线的海岛基地。
三年的时间里,袁可立积累战船四千艘,组成了一支五万余人的水陆师军队,与孙承宗、毛文龙、沈有容、李邦华等人相互呼应,形成“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犄角之势。
在袁可立的带领之下,登莱的经济不仅得到恢复。许多商船都愿意在此停靠,带动当地发展。同时他还在保证登莱不被后金侵略之外,率军不断将防线往前推进,收复了不少的失地。而他在推进海上防御的同时,也牵制了后金对明山海关一带的战力,为陆地上的战争提供重要的辅助。
明清两国交战,大家熟知的应当是由孙承宗一手策划,袁崇焕等人实现的宁锦防线。但是与宁锦互相呼应的,还有由袁可立和毛文龙等人建立的,登莱海上长城。这道海上防线的作用,丝毫不下宁锦防线。不过可惜的是,这道防线在袁可立离职之后,因为内部的争斗,在兵变之后彻底覆灭。
袁可立虽然后来因为与毛文龙的矛盾而自请离去,但是他在登莱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袁可立可以不守登莱,然而登莱却不刻意没有袁可立。著名民族英雄黄道周曾言:“公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公一意治师,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鲜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