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乾隆时期的国泰贪污案件乾隆对此大动干戈
4109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国泰贪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江南道御史 上书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吏治废弛,贪纵营私,贪婪无餍,搜刮百姓,导致山东历城等州县出现巨额亏空。
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震惊,因为 审结完才一年时间,满朝大臣还没从恐惧中缓过神来。这国泰何许人也?竟在这节骨眼上往刀口上蹭。
乾隆更是又惊又怒,惊的是国泰这厮竟贪污索贿,难道不怕死吗?怒的是大胆国泰,竟敢罔顾皇恩,顶风作案。
盛怒之余,乾隆当即命心腹大臣尚书 、左都御史 前往调查处理,并令钱沣一同前往协查。
这国泰何许人也?他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居然让乾隆大动干戈,同时派自己最倚重的两大朝廷重臣和珅与刘罗锅同时出马呢?
一、国泰骄横跋扈蔑视王法,皆因其父养子无教
国泰是满洲镶白 , 家族一脉,其父文绶,历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陕甘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曾三次因徇庇贪污犯等罪而被免官,最后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充军。
文绶常年在京外做官,无暇严格管教儿子国泰。再说 这德行,教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国泰就是典型的那种纨绔官二代,他依仗出身 上三旗,家族是皇后一脉,父亲又是封疆大吏,打小就非常的张狂得意,骄横跋扈。为官后对待属吏,小不当意,更是大发脾气,动辄呵斥辱骂。
就是这么个主,靠着父亲的权势,居然也当了官,而且官运亨通。国泰起初任刑部主事,再迁郎中,后升任山东布政使。
对国泰此人,因是富察皇后一族,乾隆还是印象挺深的。尤其是在国泰担任山东布政使期间,有件事国泰给乾隆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国泰的父亲文绶任四川总督,奉命查前四川总督阿尔泰放纵儿子明德布贪婪勒索属吏之案,因受贿徇私隐瞒案情获罪,被发配伊犁充军。
国泰能官运亨通,说明也不是纯粹草包一个。他一看情形不对,知道乾隆喜“仁孝”之人,立即假意上疏谢罪,请求跟从父亲到伊犁戍边,并请求代父亲赎罪。这招真灵, ,乾隆下谕道:“汝无罪,何必惶惧? ”随后,乾隆念其孝心,国泰不光没因父受牵连,反而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擢升为山东巡抚。
国泰因祸得福,当了山东巡抚,更是目中无人。据说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的于易简见了山东巡抚国泰,竟然“长跪白事”,就是跪着说事。于易简是何许人? 他是当朝 、 、 头名状元 中的弟弟,再说布政使是相当于副省长。由此可见,国泰骄横之气焰是何等张狂。
人狂没好事,狗狂拉稀屎。但凡张狂之人,必有底气,底气何来?只有两个来处:权力和金钱。国泰张狂到连 乾隆的话都当耳边风,那他不光靠权势,肯定还要靠钱。钱从何来?俸禄肯定不够,那只有贪污了。如此一来,大祸就离他不远了,于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二、国泰瞒天过海欲盖弥彰,孰料天网 。
看到弹劾国泰的奏折,乾隆觉得不可思议,他想不通国泰虽然骄横了些,但那么一个甘愿为父替罪的大孝子,怎能做出如此贪赃枉法之事?!
慎重期间,乾隆命心腹大臣 和珅、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墉以及工部侍郎诺穆亲和御史钱沣,于四月四日率领相关随员即刻离京查办。专案组 为避免 ,名义上前往涿州、德州一带查办案件,实际上则驰奔山东,调查国泰等人。
乾隆派这三人去查案,同时也是大有深意的,因为这三个人态度不同:刘墉呢, 正直清廉,一贯主持正义,这次又因国泰虐害其山东家乡,所以偏向钱沣。
钱沣呢,因首先揭发此案,所以必将坚持严查到水落石出,不然难圆其说,还得背上诬告朝廷大员的大罪。
而和珅呢,虽“怵钱沣”,却暗里袒护国泰,以免引火上身,牵连到自己。
因此,三人还没动身,和珅就先立马通过国泰的弟弟国霖向国泰传信。国泰接到和珅的密信后,立即着手准备,在富商大户等处假借市银迅速补足了库银亏空。
三人一行到了济 ,便立即前往盘查山东历城银库里的帑银,和珅令抽看库银数十封,一看足数无缺,便径直起身返回行馆住所。
这里要解释一下, 帑银和市银是有区别的。帑银也就是官银,帑银以五十两为一铤,而市银是市面上流通的银子,有五十两、十两、五两等规格,就是说帑银与市银的规格与包装是不一样的。
刘塘和钱沣一看和珅敷衍了事,就觉得事有蹊跷,于是等和珅走后,两人立即将银库封上了,并派人专门看守。
第二天,两人以复查为名,硬是将和珅叫来一起来到银库。仔细一查,居然发现库银全部为外借的市银充数。刘墉和钱沣于是向历城 责问,县令见瞒不过去,就全招认了借市银充数的事实。刘墉和钱沣随即召来富商,归还了所借银两,还完后发现银库为之一空。
接着,刘墉和钱沣再查章丘、东平、益都三个州县的银库,发现全都亏缺,无一足数。最后经查,山东各州县银库总共亏空二百多万两银子,而且亏空都是发生在国泰任山东巡抚期间。
铁证如山,本该畏罪收敛,没想到在审讯国泰时,国泰对钱沣骂道:
“汝何物,敢劾我耶! ”
就是说你钱沣是个什么东西,居然敢来弹劾我!
刘墉当即大怒道:
“御史(钱沣)奉诏治汝,汝敢骂天使耶? ”
意为钱沣奉皇帝之命来查办你,你竟敢辱骂钦差大臣,眼里还有皇上吗?!刘墉骂完当即命人抽国泰的嘴巴,一顿嘴巴下来,国泰这才害怕泄气了,跪在地上求饶不止。
此案经进一步审理,国泰承认了贪污库银及向下属索贿的罪行,数目竟达白银千万两。而布政使于易简谄媚勾结国泰,共同参与了贪污受贿。
最后,此案的初步处理结果是:“狱定,皆论斩”,但下诏时被乾隆改为“斩监候,下刑部狱。”
乾隆为何把“皆论斩”改成了“斩监候”呢?原来国泰在山东巡抚任上经常给乾隆送礼进贡,就在案发前不久,国泰还给乾隆还送来一批古董家具,值钱不菲,所以乾隆看完审案判决后下旨,
“此等贿求原非各属所乐为,必系国泰等抑勒需索,致有不得不从之势。若伊等能供出实情,其罪尚可量从末减。”
意思是说国泰虽 ,但是他所得赃款,大都上贡朝廷,和那些中饱私囊、卖官鬻爵之人还是有区别的,倘若坦白认罪,可从宽处理,故改为死缓。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自称千古明君的乾隆也不例外啊。听闻结果,此时国泰长吁了一口气,心想给乾隆还是没白花钱,总算保住命了。
然而国泰高兴得太早了,就在这关头,乾隆接到了 的一份奏折:国泰以他弟弟国霖和两个侄子的名义在河北易州买了8000多亩土地和5座庄园,然后租出赚钱,此事由于易简代为操办。
看完后,顿时大怒,好你个国泰,给朕送几套破家具糊弄,自个儿居然买8000亩地,外加5座大庄园,这不是拿我当傻子吗!随后,乾隆下旨:“国泰加恩赐自尽”,并查抄家产入官。
那么从犯山东布政使于易简呢,他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在审讯于易简的过程中,于易简一口咬定坚称自已没有贪污受贿之事。刘墉等人自然不信,于是“遍行查访,传集全省各员,逐一提问”。然而,调查结果让人深感意外,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于易简有勒索受贿之事。
据济南知府冯埏、历城知县郭德平等人供称,于易简在藩司任内,诸事不能做主,只是一味谄媚迎合国泰,人皆鄙视之,自然无人送银子给他。
那么是否于易简有更隐蔽的受贿方式,或者转移隐匿了财产呢?为此,乾隆命两江总督到于易简老家去调查,但据其族人称,于易简自幼跟随哥哥于敏中在京城居住,从未在原籍买过房地产,也从没有把银两带回去托人经营生息或置买田产。乾隆又命钱沣和于易简当面对质,钱沣说关于于易简索受贿之事也只是听闻,并没有确切证据。
如此一来,没有证据证明于易简索贿收贿,按律应从轻发落。但 的是,乾隆却下旨将于易简处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一年前,也就是乾隆四十六年,国泰在山东骄横跋扈、随意呵斥下属的事,引起州县官员不满,颇多微词。因为国泰与朝中和珅等很多大臣素有交情,和珅等觉得任由国泰张狂下去,迟早会出事,于是跟乾隆奏报,建议把国泰调入京城工作,以便“消弭其事”。
但乾隆听后,并没准奏,而是传谕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进京询问。于易简在乾隆面前信誓旦旦,力保国泰没有不法行为,说国泰只是律下甚严,脾气暴躁而已。因此,乾隆只是给国泰下旨告诫国泰:
“凡事要宽严适中,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
如今国泰案发,乾隆发现于易简欺骗了自己,明知国泰犯罪而不举报,而且蒙蔽圣听,当面睁眼说瞎话,于易简虽没有贪污受贿之罪,却有结党、渎职、欺君之罪,不得不死。
至此,山东库银亏空案终于尘埃落定。该案主犯国泰和于易简皆判斩立决,家产充公;从犯济南知府冯埏发往新疆伊犁军前效力,家产籍没;余犯历城知县郭德平等人发往军台充军;国泰的弟弟国霖因通风报信,由一等侍卫降为三等侍卫,“在大门上行走赎罪”;其他的涉案官员,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
而和珅、刘墉和钱沣等人因办案有功,受到乾隆嘉奖,特别是御史钱沣更是连升三级,官至通政使司副使。那么为什么对钱沣的封赏如此厚重呢?
事情是这样的,钱沣在弹劾国泰前,自知凶多吉少,提前就做被治罪戍边的准备。他对好友翰林邵南江说:“家有急用,需钱十千,可借乎? ”邵答:“钱可移用,将何事也? ”钱说:“子勿问何事。”于是邵江南就将钱借给了钱沣。
三天后,钱沣上了弹劾国泰的奏章。事后,邵问钱:“子前告吾需钱十千,岂为此事耶? ”钱沣说:是的,我想弹劾国泰必被谴戍,故预备点钱用。邵说:若有此事,十千钱不够用啊! 钱说:我喜食牛肉,在路上可以不用仆从,以五千钱买牛肉,每天吃肉充饥,其余钱我自预备,能到达戍地就行。
听到这番话的人无不震惊,陈康祺对此评说:
“乾隆至今,不少敢言之谏官, 求如通政之廉俭为体,刚正为用,亦本朝有数直臣也。”
然而,自古直臣无好下场,钱沣自此也成为了贪官污吏们的眼中钉、 。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珅设计将钱沣毒死。可见在古代做个言官,坚持正义,刚正直言,多么不易啊!
三、为何贪官污吏不惧重典?源浊流不能清也。
然而,国泰案理结两年后,又出了一件官二代贪污大案,跟国泰如出一辙。两江总督郝玉麟之子郝硕,官任江西巡抚,被弹劾鞫实。乾隆命郝硕同国泰例,赐自裁,并通谕:“诸直省督抚,当持名节,畏宪典,以国泰、郝硕为戒! ”
此案后,就连乾隆也深感纳闷:难道这些贪官真不怕死吗?为何层出不穷,前仆后继?
《清史稿》曾为乾隆朝18位省部级贪官列传或附传,纂者最后论道:
“高宗谴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缪及于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 ”
在乾隆如此重典之下,为什么贪污之风依然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呢?《清史稿》纂者又评论:
“乃营私骸法,前后相望,岂以执政者尚贪侈,源浊流不能清欤? 抑以坐苞苴败者,亦或论才宥罪,执法未尝无挠欤? ”
意思是说,乾隆朝贪污不绝的原因在于源头。那么这源头在哪里?当然在整个满 廷,在整个封建体制,在皇权代表乾隆身上。
乾隆自己标榜的所谓清平盛世,其实已经腐朽透顶,盛世光环之下,几乎无官不贪。而乾隆居然还因为国泰给他送礼进贡,想法外开恩。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皇帝如此想法,官员们岂能畏惧?焉能不贪?
结束语
通过国泰案,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年间贪污大案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和王亶望案、郝硕案一样,贪官主犯皆是封疆大吏,而且都是官二代。这就不由得让人深思,原来乾隆时期贪官层出不穷的原因,非律不严,制不全,乃是整个封建体制出了毛病,而且已经病入膏肓了。
乾隆盛世虽用重典,贪赃枉法,代价沉重:身陷极刑,家产籍没,妻妾为奴,殃及子孙。但贪官多为宠臣,怙宠乱政,民饥成乱。源清流不浊,源浊流不清,乾隆惩贪重点是那些诸如总督、巡抚、布政使等的封疆大吏,而自己却灯下黑,漏掉了身边最大的贪官和珅。
君不见臣误,父不知子骄,皇帝宠溺近臣,父亲纵容儿子,儿子 ,官官相护,世代为官,这就是乾隆晚年时期整个朝廷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在 皇权统治下,体制上的漏洞是根本无法健全的,尽管律法严酷、监察森严,但本质上都是为其统治服务的,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注定是历史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