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宋神宗赵顼为什么要改革敝政,庇护文人?他是什么用意
2539
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 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中国大一统统王朝的历史上有两个“神宗”,即宋神宗赵顼和 。比较巧合的是,这两位神宗都进行了比较著名的改革,即宋神宗的“熙宁变法”,也叫“ 变法”,和明神宗的“ 新政”。
两位神宗的变法,均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倡导者,王安石罢相被黜, 死后曝尸。
下面介绍一下宋神宗。
神宗赵顼,英宗长子,母亲高后(滔滔),庆历八年(1048年)生于濮王宫。1066年,缠绵病榻的英宗册立赵顼为太子,次年正月初八英宗病逝,赵顼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神宗做皇子时,就非常倾慕王安石。即位后,他立刻下诏,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召他入京,任 兼侍讲,次年便被提为 。王安石一年之间,连升数级,可谓是火箭提拨。
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了一整套新法,主要包括富国、强兵、改革 三个部分。由于当时的年号为”熙宁”,故称“熙宁变法”,也有人称为” ”。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加强了军事力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触碰到了一些贵族的利益,加上新法本身也有不足之处,所以遭到了空前激烈的反对。就连好友司马光,被王安石提拨上来的 等也加入了反对者的阵营,神宗被这些人折腾得心神俱疲。
迫于两宫 及皇亲国戚的压力,神宗两度罢免了王安石,自己苦苦支撑着新政长达十年。期间,他在宫中常常脱下帝服,换上金甲戎装,以示自己富国强兵的决心。
神宗对大臣们非常仁厚,从 和 两人的身上就能看出。
苏轼因“ ”被谏官诬陷而下狱,由于 特殊的政治制度,许多事情并不是 一人能够做主,比如册立皇后、太子, 用或罢免高官,甚至皇帝自己的私生活等,都有人掣肘。神宗能做的,只能是尽力替苏轼开脱,并设法拖延。后来,在太后和神宗的干涉下,苏轼得以释放。
一天朝会时,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欧阳修,说他不守伦常,与外甥女有染。神宗敬重欧阳修的人品,以“先入为主”的个人态度当场反驳了蒋之奇,并让他拿出证据。对这种事,蒋哪里有证据可呈,他只说是从中丞彭思永处获知。最后,蒋之奇和彭思永俱被贬官,神宗把欧阳修保了下来。爱才之心,朝臣皆服之。
边事上,神宗一反真宗以来对西夏和辽国的妥协退让,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虎视耽耽的邻邦,立志统一中国。他在位期间,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对交趾,一次对西夏。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北方地区,自仁宗以来,频频侵扰宋朝边境。熙宁八年十一月,交趾出动六万大军,入侵广西。神宗派郭逵领兵抗击交趾军,连连取胜,一个月后便攻入交趾国内。国王李乾德奉表投降,从此以后,交趾再也不敢侵扰宋境。
而另一场对西夏的战争,结果却是宋兵损失二百多人,边民百姓二十万人被西夏掳去,大宋不得不重回守势。
西部战场兵败的消息传入宫内,神宗心如刀割,彻夜不能成眠,绕床踱步,常常直到天亮。临朝时,神宗失声恸哭,朝臣无不泣泪,不敢、也不忍仰视。此役使神宗受到了极大打击,从此失去了斗志,精神和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不久之后,在宫中的一场秋宴中,神宗举杯与宰相王安礼相贺时,忽然感觉两手疲软不能举杯,酒洒了一地,口舌木僵,说话困难,宴会只得终止。自此,神宗身体每况愈下,终至卧床不起。
元丰八年三月五日,这位胸怀大志的皇帝,带着未竞之志去世于福宁殿,年仅三十八岁。
神宗为人天性仁厚,至真至孝。他入宫向母后 、太皇太后 请安时,“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其为君,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情,恤独孤,养耆老。在位十几年间,他不治宫室,不事游览,励精图志,只想完成统一弘愿。奈天不假年,神宗英年早逝,实乃大宋之憾,亦为后世百姓之祸。倘若神宗得以假年,四十年后, 之变,怎会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