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崇祯宁可哀求大臣捐银最后为何不去抄家来的快些
1571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捐钱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中国世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可由于明末的战争以及腐败问题,劳民伤财,使得明末时期财政失衡,导致 连发军饷的钱都拿不出来,最后走向灭亡。但是我们注意到,明朝的文官似乎都很有钱,比如 闯入北京后,居然在这些官员家里搜刮出了七千万两,这么多的银子用于军政事物,明朝绝对不会那么早灭亡。那么,为什么崇祯宁可哀求大臣捐银,最后自己也没有去强制收银乃至抄家呢?
崇祯
遭遇恐吓,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
在《 》中有这样一则记载:起初,崇祯担忧国家的银子不够用,这时大臣 观建议逼迫勋贵捐银,崇祯便把目光瞄准了武清侯李国瑞。这时,李国瑞的一个哥哥因为没有继承到财产,便上书道:“父亲留下40万两银子,臣应该得到20万两,现在臣将应得到20万两全部捐给国家。”这让崇祯觉得李国瑞有40万两银子,便要求李国瑞必须全部将钱交出来,否则就下狱。
李国瑞自然不想交,便把自己的财产藏了起来,把各种珍宝放在街上变卖,表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这让崇祯愤怒不已,便将李国瑞的爵位取消,此时的李国瑞又气又怕,竟然就这样死了。这让朝中勋贵人人自危,生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
可这时,崇祯的小儿子突然不明不白的死了,并且传出流言,说这是上天在指责崇祯。这让崇祯又惊又怕,赶紧把李国瑞的儿子分为侯爵,并把抄家得来的财产全部还给李家,此后便再也没有官员敢谈论找勋贵借银的事了。
崇祯
文官势大,崇祯心有余而力不足
崇祯最后连军饷都拿不出来,归根到底是明朝财政体系的崩溃,穷人无税可征,富人的税又征不上来,这样的结果表明崇祯已经没有了制衡既得利益群体的手段,简单来讲,便是崇祯心有余而力不足。
明朝在进入中后期后,高层权力形成了“内阁——皇帝——司礼监”三权制衡的运行体制,司礼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而内阁又能制约皇权,所以高明的皇帝会利用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自己稳坐钓鱼台,不会让任何一家独大。
崇祯
可在天启年间,魏忠贤的势力急剧膨胀,崇祯出于平衡权力的初衷打压魏忠贤本无可厚非,但他将司礼监的地位打到了最低谷,这就是失去了制衡文官集团的一把利刃,给了文官集团坐大的机会。
打压司礼监后,崇祯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文官集团身上,然而这些人并非善类,当时藏富于官的现象十分普遍,想触动他们的利益比杀了他们都难。所以即使在局势最为恶化的时候,崇祯也只能弯下腰来哀求文官们捐银或者借钱,而不是直接抄家。
皇帝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做任何事
皇帝为什么能成为皇帝?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厉害,而是他们代表了权贵、官僚、地主、农民等人的利益,有了这些人的拥护,皇位才能做得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只是这里的“水”意义更加广泛了而已。古往今来的皇帝中,没有一个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事,崇祯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合适的罪名,就算他是皇帝,也不能随便抄家的,这样会失去民心,致使国家灭亡的更快。
崇祯煤山自缢
总的来说,崇祯之所以不选择抄家来获取饷银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崇祯初年,国家银子虽然不够用,但崇祯还抱着一丝能够 的希望,所以也不愿得罪这些勋贵。而到崇祯末年,败局已定,再多的财富也救不了这个国家,此时的崇祯不用也没能力再去抄家了。这种无法挽救国家的个中辛酸或许也只有崇祯才能够体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