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钱都买不到书籍是真的吗事实证明很多书确实买不到

1727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书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我们想看书,很方便,打开电脑或手机,足不出户,各种类型的书任你挑,可是,古代的人想要看书要怎么办呢?你可能会说,买嘛,古代没有互联网我知道,纸质书还是有的,只要有钱还怕买不到吗?你还真说对了,在古代,很多书是你有钱想买也买不到的。

得之不易

在古代,统治者们为了管理、控制底下的民众,采取愚民政策。统治者们认为思想开放会引起暴乱,同时也为了维护自己那一套皇权天授的说辞,所以让大多数民众处于愚昧之中。像 刚统一天下就实行了“ ”,虽然这个说法现在有争议,但不可否认 通过对书籍的控制来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的目的。这就导致了书籍几乎只在政府机构编撰、整理、收藏,以及上层贵族手中。

image.png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科举制的出现让底层民众可以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但是科举制是 才实行的,在隋以前,官员都是由贵族担任,底层人民只有品行优良,十分孝廉,为一方所知,才有机会入朝为官,因而对书籍的需求并不高。所以在早期,由从“上”到“下”的原因,书籍是十分稀少的。

获取途径

科举制出现后,涌现出一大批读书人,文人读书的风气盛行,书籍的需求量激增。为了获取书籍,当时的人可以到书铺购买,书铺就是一个小摊。 后 盛行,通常卖书的可能是一个卖香的,顺便卖卖书,那时还没有专门卖书的,真正专门卖书的地方到十六世纪才出现。然而书籍十分珍贵,价格对于很多穷苦读书人来说难以承受。而且书肆里也不是什么书都有的,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书都找不到。比方说像北宋的大文学家 、 等,他们的著作在书肆里根本找不到。

image.png

在资金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借书手抄的现象。

《送东阳马生序》里就提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其实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书籍实在是太稀少了,而有的书籍即使得到了也很可能不完整,为了获取更多的和完整的书籍,就需要自己四处搜集,手抄整理。悲催的是,找书难,而找到书想借来也同样难。书籍珍贵,借出难免出现损毁、丢失的情况,而借书的文人也不是个个品行都好,借了不还也是会发生的情况,所以对于藏书的人来说,一般吝于借书于人。

image.png

说到藏书,这也是一个获取书籍的方法。古代家境优渥的人家都会收藏书籍,他们四处收集,用一间专门的房间存放书籍,精心保存,世代相传。他们对这些藏书看的非常重,旁人想进去一览几乎不可能,有一些藏书阁甚至因此非常出名。如果是贵族子弟或是 ,就可以毫不费力的阅览到大量的书籍了。但是上述的几种办法依然不能很好的解决读书问题,那就剩下最后一个办法——背。

我们看电视剧经常看到私塾里教书先生念一句,底下的学生摇头晃脑跟着念一句,其实这就是真实情况。书籍的稀少性,导致很多时候以这种口口相授的方式传授学问,这也是为什么古代读书人总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

我一直在说书籍珍贵、稀少,那么一本书籍从诞生开始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是什么导致了书籍如此稀少?

出书难

首先,要想有书可读,就得有人著书。我们都知道 时期的 ,各国为了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支持文人宣讲,学派思想 ,由此出现了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思想家。而这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理念,传播思想,一个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像孔夫子 ,拥有三千门生。

还有就是著成书籍,流于后世。当时不像今天有一套完整的审核、刊印、出版发行的流程,当时想要出书其实很简单,一把刀,一卷竹简,想要写什么刻下来就行了。但是怎么发行呢,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写的书呢,这个就困难了,这个时期可没有专门的机构帮你发行,书籍的流传基本就是文人之间相赠,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image.png

到了唐宋印刷术的发明极大的刺激了出版业,到了明代后期,印刷技术成熟,经济发展,以至于 人一有写好的书就被拿去印刷。但是出版愈加方便,政府的管制力度却加强了,出版的书籍受到严格的限制, 著名的 对于广大文人来说是文学史上漫长的黑暗期。这个时期,文人不敢发表言论、 ,只好转过头去,潜心研究前人的著作。

流通难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歌很好听,听着也很浪漫,但是真的回到那个时代,你还会这么认为吗。古代可不像今天到哪里都有宽阔平坦的道路,两地之间大多是未开发的状态,想要过路,全靠两条腿踏出一条道来。而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群人坐在马上驰骋,现实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对于马匹、轿子等交通工具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普通人只能做牛车。交通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形成了地域隔离,所以导致了很多文豪大家的著作也只在某一地区小范围传播。

资金难

很多困难追根到底都是钱的困难,书籍也是。尽管造纸术很早就发明了,但是真正用纸张代替竹简中间还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原因无疑是纸张的制作成本高昂。直到 改进造纸术,使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随后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的韧性更好,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纸张才逐渐代替竹简。但是这也不是说纸张就很廉价了,买纸对于读书人来说还是很费钱的一项支出。

image.png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出版的书籍都是手抄本,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高效、便捷,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还是手抄本,真正刊印的书籍,占整个市场不到百分之五,原因无他,还是人力比技术便宜。

想想活字印刷如此方便快捷的东西还比不过手抄,人力到底廉价到何种地步。说来实在可笑,外国总是一项新技术带来一场社会大变革,而在我们中国,发明的有用的东西却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采用着最古老的方式。

保存难

在经历这么多步骤后,书籍还面临着最后一个困难,而我觉得这个困难才是导致书籍数量如此少的根本原因——保存问题。

这听起来似乎不是个大问题,好不容易得到的书当然会细心保存啊,这有什么难的。还真不是你想就能做的。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距离现在越近的朝代保存的书籍越多、越完整,而距离现在十分久远的朝代保存的书籍就寥寥无几。你肯定会说对啊,年代太久远的剩下的书当然不多,但是为什么呢?

image.png

年代久远是现象,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战乱。我们都知道战争的破坏性有多强,我们知道战争会导致无数的人失去生命,百姓流离失所,破坏农耕,经济停滞不前,我们知道每一次王朝更迭,带来的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然而失去生命的不止人民,做了土的也不止止那万千宫阙,还有数不尽的书籍经典,无法衡量的灿烂文化。

image.png

就如大家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因为列强的劫掠,大量珍贵的典籍遭到遗失,永远的无法弥补; 烧毁后剩下的废墟,是一块去不掉的伤疤; 的后主 ,在国破后一把火将宫中的书籍诗卷尽皆焚毁。年代越久远书籍,经历的战乱越多,保存的自然越少。而像清朝的书籍,经历的战乱相对较少,所以清朝留下的史料就丰富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清朝那一段历史有着清楚的了解。

总结

我们总是骄傲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利用了解书籍的进化史我们可以稍微窥见一些一个古老的大国是怎样在风雨中砥砺前行。我们总说古时的读书人迂腐、刻板,但就是这些人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对书籍孜孜以求,就是这些人耗费一生的心血收集古卷,就是这些人在国难之时不顾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书籍,我们的历史是这么来的。书籍是古往今来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文化的传承,是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当知道古人为了获得书籍和保护书籍费尽心力,很难说不感动。

参考资料:

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

金开诚《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苏勇强《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

辛德勇《中国印刷史研究》

吕思勉《国学概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她原本是进攻的美女却成为一位皇后却意外的灭亡了一个朝代

她原本是进攻的美女却成为一位皇后却意外的灭亡了一个朝代

钱谦益的老婆是谁?他与名妓柳如是的故事

钱谦益的老婆是谁?他与名妓柳如是的故事

《延禧攻略》魏璎珞原型是个好人吗?她结局如何?

《延禧攻略》魏璎珞原型是个好人吗?她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