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中原王朝都没有超过三百年它们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1487
很多人都不了解王朝三百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历代王朝很难超过三百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一统 走过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七个重要阶段。但是,它们都是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繁荣昌盛之后接连灭亡了。
那么,这些朝代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秦朝:劳民伤财,奉行苛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其统治制度是相当残酷的。受 变法的影响,统一后的秦朝制度更是变本加厉,稍有不慎便上 ,其中,诛灭九族也源于秦朝。所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劳民伤财建成的富丽堂皇的 ,成为了亡秦的一个重要的象征物。
在繁重的徭役之下,人民不可避免地对秦王朝产生了叛反心理。其次,丞相的权力过大,秦朝执行的 制,并没能避免权力侧重于丞相的现象。奸臣 毁灭了秦国,但是,若没有权倾朝野的丞相 支持,赵高怎么能让他的阴谋一步步成功呢?
最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二、汉朝:郡国并行,重用外戚。汉朝统一后,也效仿秦朝实行郡县制。但是,为了彰显威严,巩固统治,虽然,实行了郡县并行制,可是,其本质却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而且,汉朝大肆地重用外戚、分封诸侯,不但没有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还因此爆发了“ ”。
之后,七国之乱的平定使诸侯王的势力暂时被削弱,但是,因其制度的问题 。在后来汉王朝与诸侯的战斗中,又陷入到了连年的战乱之中,因此,国力丧失,最后,走向了灭亡。
三、唐朝:藩镇林立,危及中央。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在科技、武器还是农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走向灭亡的原因主要在于“藩镇”。唐朝统一后,在全国设藩,肆意封节度使管辖各个地区,最终,导致了地方权力的严重扩张,使得 爆发。
此后,唐朝在多事之秋中岌岌可危,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四、宋朝:重文轻武,兵力不敷。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为了防止藩镇再次割裂、大臣掌权过大,宋朝在宫廷中建立了一整套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最大限度地集中政治、军事、财政大权,包括法律、职官、军事、 等制度,并实行“三司制”。
这种种措施,使得宋朝的中央集权完胜地方权力,地方权力再没有足够的资本与中央集权竞争了。此外,宋朝统治者认为,要加强统治,就必须削弱武将的权力。因此,宋朝“征收精兵”、“ ”,不仅使武将没有了兵权,还使兵与将的合作能力减弱,进而造成了宋朝军队战斗力的羸弱。
因此,宋朝在与夏、辽、金、蒙等国的战斗中往往处于劣势,最终,经过几年的战斗后,宋朝走向灭亡。
五、元朝:民族歧视,黑暗统治。早在元朝建立之前,成吉思汗就率领蒙古铁骑征伐中原。他攻克一座城,就要屠杀许多当地百姓。而且,在成吉思汗以后,汉人更加不受待见,远不如牲畜,统治者往往把他们当作奴隶来使唤。
这种情况直至 改革,要求实行汉制,汉人受歧视的情况才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是,汉人的地位仍然很低。此外,在征服全国之后,忽必烈凶相毕露,抛弃“伪汉化”,建立起黑暗的“四等人制度”,使得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最后,汉人起义推翻了元朝。
六、明朝:财政崩溃,用人不当。宋朝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之后,又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建立明朝以后,宰相 被疑叛乱,后被朱元璋处死,并因此废除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之后,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然而,繁荣背后却有危机,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产逃税,使得明政府的财政收入逐渐减少。除了战争和军饷的增加之外, 七次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逐渐加重了财政负担。然而,应对财政崩溃的方法又是增加税收,因此,导致了农民起义。
此外,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人不当,先是一个 ,后是一个 。两人都在不同时期控制政府,滥杀官吏,扰乱了明朝的统治秩序。而被称为“救世宰相”的 死后,真正对明朝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却被立刻全部废除。可见,明朝在用人方面是何等的不妥。
七、清朝:闭关锁国,统治腐朽。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为了提高效率,清朝设立了军机处。但是,在这种高度集权的统治之下,清朝也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清朝的灭亡在于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永远沉溺于天朝旧梦之中。
殊不知,此时其它国家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殖民侵略野心在不断扩大,国外强国已然全球布武。最后,在1840年,西方人的靶子指向了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清政府相继败北,签订条约,割地赔款。由于,国库空虚,清政府不得不对农民增税,导致民心丧失,最终,亡于 。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的政治制度与人民的支持,决定着社会的和平与动荡。从秦朝到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借鉴了历代的兴衰,但是,中央集权不断增强,人民的思想被束缚得越来越紧,依然没有改变封建的根本制度,这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 ·卷五·秦本纪第五》、《 ·汉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六》、《 》、《清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