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赵括是谁在历史上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09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赵括,一个颇具有争议的人物。世人都笑话赵括的军事能力,笑话他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做书上告诉他的事情,所谓“赵括纸上谈兵”,讽刺了赵括的能力,《史记》里那一句:“括军四十万降武安君尽坑之”。让赵括一辈子甚至永远背负上了失败者、无能者的名号。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并没有他个人对赵括的具体评价,只是通过蔺相如的口中侧面提到了:“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精通兵法,却不知道怎么灵活地去运用。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世袭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深谙兵法,但仅仅只是会说还是不够的,“纸上谈兵”也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世人对赵括的评价都比较偏激,都觉得他是个纸上谈兵之人。其实,赵括的父母都是十分著名的人,名将折戟沉沙的年代,赵括的父母能够名垂青史实属不易,也足以证明他的父母并非泛泛之辈,他的父亲赵奢在《史记》《战国策》等书中,留下了阏与大捷、平原征税等光辉故事。赵括的父亲生前战功赫赫,赵括的母亲是《列女传》里跻身众多优秀的女性代表之一。到了赵括这里,与父母的命运截然相反。他的第一次作战指挥就葬送了他的性命,既可怜又可笑,他的失败导致了他被世人嘲笑了千百年,作为一个千古的笑柄,他永远在历史上定格。
赵括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根据他的出身和他的家庭地位来看,赵括作为赵奢的长子,赵奢是个名将,赵括出生于军事大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便读遍了家里父亲的藏书,如若他没有遇上那场一决生死的战争,如若没有遇到秦国最强大的对手,那么他的命运也许不是那么惨。
长平之战,不论放在哪本史册里都是一场生死的大浩劫,秦国和赵国两国交战,这是一场令人兴奋和激动的博弈。比起双方的阵势,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双方大将的身份。秦国的大将本来不是白起,而赵国的主将也本不是赵括,偏偏赵国在开战之前听信了秦国的流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国以为秦国要换主将,于是将“括为将,代廉颇。”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的两人相遇了。
赵括面临的是一场恶战,我们暂且不以成败来论胜负,其实赵国被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括作为主将被射杀,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作为赵国的军队损失一定是惨重的。因而,后人将长平之战的所有错误都推到了赵括身上。仔细分析下这场战争的形势,发现这场战争也并不全是赵括的错误。
首先,赵国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中了反间计才导致赵国临时换下了廉颇,而秦国则偷偷将武安君白起给换上了。秦国强大,准备这次战争准备了很久,一心想要打败赵国,因此算是出动了几乎所有国力攻打赵国。其次,还是归咎于赵国,赵王在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还在摇摆不定,犹豫地想要和秦国讲和,导致赵国的军心不稳。而赵括在换上阵后,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殊死一搏的,并没有做逃兵,并且在一开始的时候十分勇猛,因此这场战败不仅仅只是赵括个人军事能力、作战经验、方法等不足的原因,赵国赵王也要担负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