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揭秘:马谡死后为何有数十万人为他哭泣送行?
4056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 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的典故,堪称经典,但是真实的历史上,马谡的死其实是一个谜题。而且马谡也并非演义中说的那样,仅仅是一个书呆子,只会 。历史上真实的马谡,实际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智谋,甚至不输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极为看重之人。
关于马谡的死,在《诸葛亮传》仅仅记载了几行字,诸葛亮回到汉中以后,便“戮谡以谢众”,没有更多记载。在马谡的哥哥《 传》却是这样记载的:“亮退无所据,退军还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里的说法是马谡被关进大牢,死在狱中,诸葛亮得知以后,为其痛哭流泪。不过在《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不管哪一种,都可以算作是马谡,因诸葛亮而死,所以也符合 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
我们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的事。那时候的蜀汉,人才凋零,蜀汉原本就很弱小,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杀?
其实当时是有两种声音,当时蒋琬是反对诸葛亮杀马谡的,但是由于诸葛亮是领导他也无法改变诸葛亮的决定,不过蒋琬问了诸葛亮原因。诸葛亮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当年 可以无敌天下,是因执法严明,如今法度松散,天下分崩离析,战争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如果此时不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我们用什么去战胜敌人?”
诸葛亮在三国用法治国是出了名的,当年 拿下益州后, 建议给当地的士族给予优厚的待遇。因为当时三国诸多势力,还是需要依附地方世族,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管理好地方,如果法律过于严苛,会引起治安问题。可当时诸葛亮不是这样认为,诸葛亮觉得 管理的地方太过松散,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否则以后在约束他们就非常难。
从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高瞻远瞩,在谋略上面,他不及法正,在治国方面确实要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所以在诸葛亮的管理下,当时的蜀汉可以说是三国中管理最好的。诸葛亮因此才会杀了马谡,如果马谡是一般人的话,杀了就杀了,违反军纪理当应斩。可是诸葛亮却哭了,说明马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诸葛亮非常痛惜,不想杀,他才会如此痛苦。
我们知道诸葛亮他是蜀汉的丞相,平时日理万机,很多人想见,跟诸葛亮说句话都非常困难,但是诸葛亮却能够跟马谡彻夜长谈。《马良传》记载马谡其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以至于“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两个人只是闲聊的话,诸葛亮哪有那么多时间,从这可以看出马谡此人有很多见解非常受到诸葛亮的欣赏。
不仅如此,马谡还给诸葛亮出谋划策过,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去送行数十里,临别的时候,诸葛亮问马谡,这次计划我们两个人策划了好几年了。今天你是否有更好的建议?原话是“今可更惠良规”。马谡给了诸葛亮,16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顺利的擒获了孟获。在演义中改变为 的典故。
当然,凭借诸葛亮的能力,即便没有人向他建议,他也有可能会选择兵不血刃的方式,足以说明马谡和诸葛亮都想到了一块去,正是因为马谡是人才,诸葛亮才如此痛心。
不仅如此,如果仅仅是一个 ,死了就死了,但是马谡死后,有十多万人为其送行痛哭,不管怎样,说明当时那么多人是认识马谡的,马谡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力,这段历 载在《襄阳记》原文“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所以并非只有诸葛亮惋惜马谡。当年 被杀,也没有如此场面,如果马谡没有被杀,蜀汉又会多一位五虎战将级别的将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