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包拯被称为阎罗包老?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5172
为什么被称为“阎罗包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东京开封府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成为开封知府后,便与那些显官贵族或是亲朋好友断绝了书信来往。而凡是因为私人关系拜托包拯徇私枉法的,包拯都一概拒绝,甚至当面羞辱一番。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
也正因为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们都因此收敛许多,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到害怕。开封府当时都流传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原来“阎罗包老”是不可收买、公正廉明的比喻,而在百姓看来,包拯本人就是阎罗,白天管人,晚上审鬼。包拯就此成为一个通阴阳两界的大侦探。而且包拯不爱笑,人们有的便说包拯“笑比黄河清”,十分少见。
包拯在开封知府任上,最为人所喜闻乐道的自然是包拯的断案故事。其实,在历史上,包拯在开封府倒没办过什么大案,小案倒是有几桩。
据说包拯在开封府时,办案十分谨慎,而且总是亲自处理。所以,包拯经常要进入案发现场办案,开封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 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赐给了包拯一顶特制的乌纱帽,这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的都要长上三寸,而且皇帝下令说:“凡是碰到了包拯的乌纱帽翅的人,杀无赦。”虽然这命令有点荒唐,但君无戏言。
爱民如子的包拯不忍百姓为此受害,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的时候,都有随从高声吆喝道:“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他断案如神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流传下来的许多大案奇案中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与胆识。
真实的包拯不像小说戏剧中描写的那么神乎其神,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谓“官清如水,怎奈吏滑如油”,包拯在判案的过程中也有判断失误、受蒙蔽而上当受骗的时候。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有这么一件包拯上当的故事:
包拯在担任开封知府时,有个富商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照刑律,是要受到“脊杖”的惩罚的。
那人得知要被判“脊杖”,顿时就慌了,便重金托关系找到了包拯手下用刑的一个小吏,希望能够减轻刑罚,以免伤筋动骨。
那个小吏知道包拯铁面无私,想要讲情糊弄是绝对没有可能的,反而会害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那个小吏就针对包拯疾恶如仇的特性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交代那个富商说:“等到知府(包拯)审案的时候,肯定要我来用刑杖打你,到时候,你就大声呼冤自辩,我自有办法为你减轻刑罚。”
犯人心领神会,等到包拯上堂审理后,果然判了他“脊杖”的刑罚。那个小吏便作势要打,犯人连忙按照小吏的吩咐,拼命为自己分辩呼冤。这时,小吏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大声向他呵斥道:“别再多说了,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
包拯一生中最见不得的就是贪官污吏恃强凌弱,见到这个小吏卖弄权势,以为这个小吏受了贿赂故意不准犯人申辩,或者用刑会故意重一些。便想要打击这个小吏的嚣张气焰,于是将那小吏当堂责罚一通,而反过来将那个犯人的“脊杖”改成“臀杖”,也就是从打脊背改成打屁股,富商就这么被从轻发落了。而包拯还觉得这么做,既惩罚了富商,又教训了恶吏,很是妥当,却不知道,自己是上了小吏的当。
号称公正严明的包拯却被这如油滑吏蒙住了眼睛,真的为罪犯减了刑。这倒能称得上是包拯一生中数得着的糗事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感叹说道:“小人为奸,固难防也。”
包拯判案公正严明,给案情涉及的所有人以说话的权利,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小吏正是利用了包拯的“善良公正”。由此也可见出包拯被唤作“包青天”的 。
包拯在开封知府任上共一年零三个月,时间虽短,却是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时期。人们常说“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而“包特制”、“包龙图”等美称也都是从当时产生并流传至今的。
而继任开封知府的也是一位名臣,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为政崇尚宽简,与包拯的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可谓大相径庭。然而,欧阳修仍然把开封府治理得很好。有人便问他原因,欧阳修就说,他的宽简政策只是废除繁文缛节,减轻吏民的负担,避免权贵享受“特权”。可见,包拯和欧阳修二人的执政方针虽然迥异,却是殊途同归,为国民尽忠效力的心情是一样的。
后来的开封知府便在开封府衙的照壁两端各立了个小牌坊,左书“包严”,右书“欧宽”,以表示对两位辅世之臣的景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