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长平之战上党对秦国到底有多重要秦国是如何战胜赵国的
4205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 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战役当属长平之战, 一战歼灭赵军四十万人,至今仍旧威名赫赫。为什么 和秦国会在长平展开巅峰对决?战争的起因是上党之争,为什么两国要争上党?为什么秦国能战胜赵国?今天我们详细看一下长平之战。
上党的重要性
如图所示,秦国东出的道路主要如下:
出函谷关-北渡茅津渡口-到达河东地区-攻打滏水陉-攻打赵国-攻打 ;
出函谷关-沿着黄河攻打 野王-攻打 -沟通秦国与定陶的联系-攻打 -攻打 ;
出武关-攻打 。
首先出武关攻打楚国难度非常大,楚国的战略纵深十分广阔,秦国在秦昭王时期还不具备灭楚国的实力。
攻打楚国的道路断了之后,那秦国只能攻打韩、魏、赵,但是无论攻打这三个哪一个国家,上党都尤为重要。
如图所示,秦国攻打赵国有两条路,分别为:
1:出函谷关-过茅津渡口-北上攻打晋阳-攻打阏与-通过黄泽关-攻打邯郸;
2:出函谷关-过茅津渡口-通过轵关陉-路过上党-攻打阏与-通过黄泽关-攻打邯郸。
可能会有人说秦国凭什么按照我的线路走,为什么人家不能走其他路?这就是特殊地势导致的。
当年 到上党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唐)路过上党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太行之路能摧车。
(明):车行太行道,如浮沧海、帆长江,身居危险之境。
种种史料记载太行山脉是十分艰险的,常人是难以翻越的。不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成了一些咽喉通道,笼统的来说就是太行八陉。
秦国攻打赵国必须经历那些咽喉要道,如果不想走,那就北上攻打晋阳,然后攻打阏与。
晋阳是赵国的 ,其防御程度堪比邯郸,攻克晋阳的难度与攻克邯郸的难度无异。所以这一条路非常难走, 只能出轵关陉,攻打阏与。
赵国曾在阏与地区教育了秦军, 打得秦军满地找牙,秦军二号人物胡伤在这一战之后不知所踪。也就是说这一战有可能弄死了秦军二号人物,也有可能把秦军二号人物直接打自闭。
滏口陉是赵国的命门,赵国在此地重兵把守,秦国当然走不了这条路了。而赵国可以出滏口陉,然后出轵关陉,攻打茅津渡口。如果赵军攻占了茅津渡口,那在河东地区的秦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综上所述,秦军攻打赵国的必经之地就是上党。当然了,白起可以效仿 一样偷渡太行山脉。但是秦军丢掉装备,那还能打过赵军吗?丢失装备和攻城器械,攻打邯郸的难度就相当于登天。
如图所示,秦军可以出函谷关-攻打野王,之后可以攻打韩国或者魏国。
但是野王北面有玉屋山脉,南面有黄河,如果魏国出白陉-然后通过太行陉,背后攻击野王地区的秦军,秦军怎么办?而且山东六国还有合纵的可能,一旦赵国出滏口陉-路过上党-出轵关陉,切断秦军后路,秦军怎么办?
所有的假设都是有前提的,昔日秦军千里行军,但是在崤山地区遭到伏击,秦军 。如果秦国执意孤军深入,那赵、魏很有可能再来一次 ,让秦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综上所述:秦国要想东出攻打三晋,那上党就是必夺之地,而上党对于赵国来说同样十分重要。上党之争并不是什么 、精虫上脑胡乱搞的,是两国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此地关乎到两国的战略发展以及未来命运走向。
长平之战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270年,秦军越过上党攻打赵国阏与,结果被 打得 。
沉重的代价迫使秦国改变战略方针,秦国开始攻打韩国。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并不是韩国,而是上党。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的联系。韩王为了避免亡国,开始割肉饲鹰,试图用上党平息秦国的怒火。上党郡守不愿意投降秦国,所以拉着百姓投降赵国了。
赵王先是问赵豹要不要接受上党,赵豹认为不应该接受,毕竟赵国打不过秦国。这个赵豹提出的观点很重要,赵豹认为“ 牛耕,不可战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承认赵国的农业不如秦国,所以打不过。
但是赵王想要上党啊,所以不听赵豹的建议,又去找 和赵禹商量。这俩人都是赵国重臣,个个都是七巧玲珑心,赵王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了赵王肯定是想要上党,所以就坡下驴,劝赵王接受上党。
之后赵国接纳了上党,并且派遣平原君去接受土地,派遣廉颇去部署防御。
当时廉颇部署了三道防线,分别为:
1:空仓岭防线:空仓岭海拔上千米,但是山陵中间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行,这条道路就是廉颇的重点。廉颇在这里部署长城风险,试图打造出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要塞。
2:丹水防线:廉颇在丹水右侧布防,北起赵庄、南至高平,依山傍水布置了一条防线。拥有丹水险要,同时又有严密的防御据点,这是廉颇三道防线中的核心防线。
3:百里石长城:西起长平关,过故关至马鞍豁,依山建立起长城防线。这是廉颇的最后防线,一旦失守,上党就不再是赵国所有。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王龁攻上党。赵国虽然提前部署了防线,但是赵国并不擅长打防御战,所以第一道防线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很快就被秦军攻破了。
之 军 ,丹水西岸的赵军迅速败退。老将廉颇当机立断,撤回了西岸的赵军,依靠丹水防线据守。
秦军迅速把阵地推至丹水河畔,两军在丹水展开了长期对峙。廉颇不去攻打秦军,秦军也攻不破廉颇的丹水防线。
在长期对峙时期发生了两件事,分别为赵国议和、赵国求粮。
1:赵国议和大概内容就是赵王想议和,派使者出使秦国,结果秦国拿这个事大肆宣传,并且拒绝了赵国议和的建议。
秦国为什么拒绝议和?开什么玩笑,你都不行了,我不趁你病要你命,还等啥哪?赵国议和就透露出赵国对此战没有信心,与之对比的秦国则是信心高涨,同时大肆宣传此事,相当于告诉其他国家赵国不行了。这件事的影响很大,至少其他国家死了合纵的心。为了不惹怒秦国,其他国家纷纷与赵国划清界限,导致赵国孤立无援。
2:赵国求粮大概内容就是赵王派人去齐国借粮食,结果齐国不借给他。
先前我们怎么说的?赵豹认为赵国农业不如秦国,与秦国拼后勤拼不过。很多人觉得赵国能拖垮秦国,事实上就算赵国崩溃了秦国也不会崩溃。想要用后勤拖死秦国,这难度就相当于和南山必胜客打赢官司。
外交失败、求粮失败导致赵王急于求胜,举棋不定、粮食不够、急于求胜,三大忌赵王都占了。而反观秦国稳扎稳打,在心态上、实力上、外交上都远胜于赵国。
赵王急于求胜,但是廉颇又不能满足赵王的需求,这就导致赵国临阵换将,赵王派遣 出战。赵王派赵括出战的原因很好理解,赵王需要速战速决,而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赵括。
赵括的父亲赵奢就曾经痛击秦军,而目 国也没别的将领了,与其被廉颇拖崩溃,还不如让赵括试试。
至于史书所记载的反间计,这一点可信度很低,因为换将是必然的,只不过当时赵国没有别的将领了,这才派遣赵括的。
秦昭王得知赵国换将之后让白起出任上将军,但是严格封锁换将的消息,避免赵国刺探军情。赵括不知道对手是白起,所以一改往日战略战术,开始主动向秦国进攻。
白起让前线部队佯装败退,同时派遣两万五千人沿空仓岭突袭赵军后方,也就是百里石长城。
赵括不知是计,所以率领部队不断追击秦军,结果被引入包围圈。同时白起派遣5000人切断赵军与赵垒的粮道,把赵军 。
赵括反应过来之后迅速让部队部署防御,避免秦军围攻。为什么白起能包围赵括?《 兵法》曰:“十倍围之”,为什么白起能同倍围之?原因就是当时地形特殊,赵括被包围的地方三面环山,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行军,白起只需要守住这个道路,就可以包围赵军。
《泽州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在此地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聚将钟”,聚将钟是军队“鸣金击鼓”的用具,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在老背坡出土了赵括配剑,证明了赵括当初被围此地。
因为赵国外交失败,所以其他国家没人帮助赵国,而赵国国内也抽不出人来支援长平之战。赵括率领军队多次试图突围,但是不仅突围被打退了,自己还死于秦军。经过四十多天的断粮,外加上主将战死,赵军丧失斗志,选择向秦军投降。白起答应了赵军的投降,但是转身坑杀了他们(ps:坑杀还是屠杀有争议,至今没在长平遗址发现大规模万人坑,目前出土的尸骸都有明显创伤,所以也有人认为白起是屠杀而不是所谓的活埋坑杀。)。
在这一战过后,赵国就已经无力再抵抗秦国了,秦国东出再也没有障碍,秦国统一天下也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
白起取胜原因:
1:秦国庞大的国力支持
强大的国力是白起取胜的第一步,在长平之战前赵豹就认为秦国农业发达,国力强大,赵国并不是秦国的对手。战争开始之后双方长期陷入僵持,如果双方国力差不多,那赵国也不需要换将。廉颇驻扎丹河防线,根本不用担心秦国能攻打进来。但问题就在于双方国力不对等,长期的对峙会导致赵国第一个崩溃。
2:个人指挥
原本地势是有利于赵军的,丹河防线是很难逾越的。但是白起佯装战败,引诱赵军出丹河防线,之后又引诱赵军进布置好的口袋,利用地理优势一举击败赵军。这都全靠白起的指挥,如果不是白起,那秦军很有可能还在与赵军对峙,甚至都有可能被赵括击败。白起灵活运用战术,外加上赵国犯下“急于求胜”的大忌,这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