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中期将领杨洪简介杨洪人物结局
944
杨洪是明朝名将,生于公元1381年,去世于公元11451年,为庐州合肥苗族人,字宗道,父亲杨璟是南军锦衣卫百户。杨洪初时就是承袭自己父亲锦衣卫百户之职而起势,后来渐渐升到边关大将的地步。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杨洪在应天府六合出生,祖辈上世代为锦衣卫百户。祖父杨政明初之时,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为南军中百户。杨璟在建文四年之时,在“靖难之役”中战死。燕王朱棣登基,改国号永乐,杨洪在永乐元年承袭父亲百户之职。
杨洪刚承袭百户之职不久,就被朝廷派往内蒙古处戍边,也就是当时的开平,从富贵温柔的江南水乡,到苦寒的边疆之地,许多人都说杨洪肯定吃不了这个苦。杨洪却是大笑道,大丈夫何惧也!回到苏州将老母亲迎来供养,此后便一直在边疆驻守。
杨洪刚到开平不久,就因为作战勇猛,履历战功而受到当时守备开平的成安侯郭亮的器重,置之幕下资论军事。
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开始北征,杨洪率部追随,在饮马洞遭遇敌军,后一直将敌军将领本雅失里追到斡难河一带,大败之。因为在此次战斗中表现格外优秀,杨洪甚至在朱棣的心中都留下了印象,大赞他为“将才”,还让左右记下杨洪的名字,等到何时的时机提升重用。
宣德二年,因为在大松岭之战中首冲敌阵,被提为正千户。宣德五年,杨洪镇守独石一带,将来犯敌寇击败。次年敌军再次来犯,杨洪奉命迎敌,以奇招破敌方大阵。敌军无处可逃,最终选择解甲投降。
宣德七年,朝廷计划在西猫峪一带屯兵驻守,以应对变化的敌情。当时杨洪名已经在边塞驻守有二十多年,常年活跃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履历战功,对当地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又十分熟悉。朝廷认为杨洪是最合适的人选,百年让杨洪在西猫峪筑城屯兵,镇守此地。
接受调命之后,杨洪率士兵万人在此荒山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最终建起一座简陋的城池,号为“马营”。此后杨洪便以马营为基地,长时间在外剿寇,护卫祖国边疆安全。
正统元年,英宗继承皇位,兵部尚书王骥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的都指挥使安敬,使边境肃然。杨洪常年戍守边关,为人有原则性,正直负责人,因此向英宗推荐杨洪,英宗于是下诏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
杨洪当时部下只有五百人,远远够不上部将最低标准,于是英宗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
他是游击将军,并不属主将一列,最多属偏将,并且还是后起之秀。他之所以能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能,多次取得战役的胜利,立下战功,还亏得朝中诸位大臣都知道杨洪是个有真才实干之人。尽管有人对杨洪多有诽谤,但是在一些大臣的护持下,杨洪总是能平安无恙。
正统三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后进都指挥使。
正统四年,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七年充左参将,八年进都督同知。正统九年,杨洪与韩政抵御再犯延绥的兀良哈,大败敌军,生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
正统十三年,杨洪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取代郭玹镇守宣府。边疆百姓听闻,无不欢欣鼓舞,因为杨洪多年戍边功绩,百姓们甚至自发称呼他为“杨王”。
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爆发,英宗被瓦剌俘虏。瓦剌太师也先为了破宣府城,携英宗扣关,杨洪识破敌军诡计,不曾开门。英宗返回后,杨洪与石亨都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给予世袭凭证。
景泰二年,杨洪佩带镇朔大将军印,仍镇守宣府。八月,杨洪因病应诏返京,不久因病去世朝廷追赠其为颍国公,谥号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