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李尔王作品主题简析
1791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作品主题
伦理思想
从权力角度考察《李尔王》中的伦理思想,对李尔王分封国土的举动也不能给予彻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认为李尔王分封国土的情节不可信,但是却忽略了中外历代统治者尤其重视继承权问题。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尔王在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的情况下,考虑自己百年以后的权力继承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亲情的角度考虑,准备将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也是他的唯一选择。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权统治下,这样的分封是无可指责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的唯一最佳选探,即通过父权与王权的双重作用,保证统治者继承权的延续。
在李尔王的意识里,作为君王,这个国家的一切都是属于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尔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义的行为。而柯苔莉亚以道德的名义不赞成李尔所要求的 ,虽然其中没有任何欺诈和抢劫的意愿,但是,在李尔看来,反对一方的柯苔莉亚的“真话。对他的权威构成了不可饶恕的挑战,她不但得不到她所应该得到的一份应有的财产(国土),而且被李尔视为是“非正义“、“非道德”的举动,在李尔一方借助了君王的伦理,同时,在柯苔莉亚一方也借助了道德伦理的力量,而最后,大多读者是倾向于后者的。
权力欲望
从拥有到失落、被剥夺,到最终的放弃,李尔完成了他由一个至尊的王者沦落为绝望的贸者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还有“拥有”的可能和希望,他无情剥夺了考狄利亚的缓承权,他相信他还拥有其他两个女儿的忠诚和爱戴;他毅然离开里樱的塌地,他相信他还拥有高纳里尔的爱,被高纳里尔逐出城堡后他在暴风雨的荒原上无所顾忌煌诅咒呼啸,他相信他还拥有呼唤自然的威力来报复这无情世间的力量。但是,当他终于意识到他已经一无所有的时模,那种支撑他精神和心灵的柱子便袭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
可以说,李尔王疯癫的根本原因是曾经“拥有权力”这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虚荣和欲望。他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使他被奉承和谄媚所包围.而这种气氛中人往往趋向于“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质的控制,而成为世界表象一切诱惑肉体和灵魂的事物的牺牲品。”在头上那顶王冠的光芒的笼罩下,任性成为李尔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被剥夺了权力之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显得不中用,或者说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这一切都产生一种后坐力,使他成为必然的猎物。
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在使用权力缓解自卑感的同时,并不能真正赋予权力者以精神的力量,于是内心上更为实在而根本的空虚导致了人类权力的滥用和意志的绝对不满足。只有在面对贪婪时,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现代社会解决矛盾的方法的逻辑则是这样的一既然个人对权力的欲望不可能消灭并且一方压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么干脆以整个教会或者国家主体作为剥削者对每个个人进行奴役——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这个意义之下人类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权力是看似邪恶,但确实为生命的本质
而不可消灭,任何入对其权力的剥夺都不可避免地沦为李尔王的“彻底的空虚”,所以权力的“温和转化”比权力的消灭来得更加实际。而这—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权力在概念上驯化为“权利”(温和的政治权力)与“金钱”(可量化操作的财产权力)。
翻开现代文 ,权力与疯癫的矛盾随处可见,就连极力鼓吹权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终滑入疯癫的泥潭。于是;同样关注权力的福构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权力规训下的人,他明确提出,人应该回归自我。而回归自我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节制”正像—般斯多葛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状态,国王与平民对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彻底承认人类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为主与情感的固执,彻底的顺应自然而不仅仅地顺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静地看到人生的真伤,避免老李尔王的悲剧。而反过来说,如果人类无法看见自己的不自由性,无疑便会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雾下四处碰壁,永远也无法达至真正的自由。
艺术特色
意 象
《李尔王》这部剧作中,众多的自然意象被纳入其中,从广度与深度上极大地拓宽了文本所及的领域。自然意向的使用不但使得整个作品架构更加舒张,气势更加宏大,也使得自然本身超脱了其物质性,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意义。
从整个剧情的发展上看,自然的变化始终与剧情的起伏变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起到了铺垫、承接、抒情,与激发观众思索的作用。为剧本增添了极其丰富的阐释空间。第一幕开 时,天气晴好,展现出了生活的有序和人物生命状态的平静。第一幕第一场之后,却出现了不详的预兆,为接下来李尔王命运的转折做了暗示与铺垫。李尔将王权给予了两个女儿,却将朴实真诚的小女儿驱逐出自己的国度;爱德蒙凭借阴谋手段愚弄了葛罗斯特,使自己的兄弟爱德伽被驱逐。此时的葛罗斯特已经朦胧地预感到,“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虽然人们凭着天赋的智慧,可以对它们做种种合理的解释,可是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却不能否认是上天对人们所施的惩罚。”“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只有一些阴谋、欺诈、叛逆、纷乱,追随在我们的背后,把我们赶下坟墓里去”。随后,放弃了王权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逐出家门。一时问暴风席卷, 。接下来的第三幕,在李尔“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这样的晚上……狮子和饿狼都不愿沾湿它们的毛皮。他却光秃着头在风雨中狂奔,把一切付托给不可知的力量。”在这里,天气的变化既推动了剧情发展,也将人物心理、情感上的变化很好地给予了诠释。
悖论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设计了不少人物对白的悖论,这些悖论背后隐藏了社会的秩序、人物的情感、甚至作者对剧中人物或当时的社会的情感倾向。
作品影响
伊丽莎白时代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宜在上演《李尔王》的各种翻版:在俄国,屠格涅夫发表了《草原上的李尔王》;在日本,黑泽明导演了被称为“东方李尔王”的电影《乱》。
作品评价
英国诗人雪莱:“《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
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李尔王》经常被称为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他戏剧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们被迫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许大部分最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人会选择保留《李尔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