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丁宝桢为什么要杀安德海?安德海之死慈禧为什么不追究?
3345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之死 为什么不追究?希望能对大家会喜欢。
据《近世中国秘史》记载, “阅邸钞矍然起,传示幕客”,并高兴得直呼丁宝桢之字稚璜,称他“成名矣”。
而李鸿章之所以如此评价丁宝桢,皆是因为他处死了安德海。说起安德海,都知道他是慈禧身边曾得势的一个大 ,但是为何丁宝桢杀了安德海后,为什么没有被慈禧报复?说出来别不信!
安德海年幼发迹,恃宠而骄
安德海因为冒死充当慈禧和奕的信使,因此在政变成功后受到重用,成为天字第一号大太监。
安德海得势时只有16岁,年纪轻轻难免恃宠而骄,他本人性格又狡诈多变,好搬弄是非,很快得罪了诸多大臣,而除此之外,他还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
做慈禧的“工具”,引得 心生仇恨
慈禧对载淳自小严厉,所以载淳更亲近性子温婉柔和的皇后,慈禧对权术格外敏感,儿子老往皇后那边跑,她不由得暗生戒心。于是,安德海就成了她暗中监视载淳的工具。
安德海办事很是尽忠职守,一天要打数个小报告,皇后跟载淳独处所说的话,他也都打听来报告给慈禧,甚至还根据个人喜好添油加醋。
而如果载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难免受到其责备,时间一久,载淳就深恨安德海,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在他的心里萌芽,在他五六岁时,就经常对身边太监说要砍安德海的头。
恃宠而骄无视祖制,不知已深陷陷阱
八年, 已十四岁。到了十六岁,就可以册立皇后,两宫到时候也要让他自己亲政。皇帝大婚格外隆重,于是提前几年各项准备就都要开始进行。
而安德海早就想出京看看,还可以大捞好处,但清朝有祖制,太监不得出京。而当时的安德海,就是诸多王公大臣都要让他三分,也就无视祖制了。
从筹办大婚起,安德海就不断在慈禧耳边吹风,慈禧有心派他去,但碍于祖制没有直接答应,不过在安德海看来,慈禧不反对也就是默认了。
而当时的载淳虽然还没有亲政,但随着年龄渐长,两宫 也开始开始培养他独自处理政务的能力。小皇帝讨厌自己,因此若是安德海直接去跟皇帝说,肯定得碰 ,于是他送了点礼给皇帝的小太监,让他去探探皇帝的口风。
安德海在宫中飞扬跋扈,大家都视他为公敌,在加上皇帝早就把安德海当成了敌人。于是那个小太监反而跟载淳商量,怎么治安德海于死地。于是,最终回复安德海:“万岁爷没那么大工夫,来管你的闲事。”
这样的回答在安德海听来,跟慈禧的态度一样,皇帝既然没有反对,那就表示同意。
出京,却遭到抓捕
安德海准备了两艘太平船,带了三十多人,还雇了十来个镖局的镖师负责安全,便扬帆起航了。船队一路到了山东,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辖区。
丁宝桢清廉刚正,早就对祸乱宫内的安德海深为不满,还放出话来,安德海如果敢到了山东境内,必定要将他绳之以法。但安德海却根本不把丁宝桢当回事,结果一到德州,德州知州赵新立即报告了丁宝桢。
丁宝桢一看安德海入网便下令:有 太监,自称奉旨差遣,招摇煽惑,真伪不辨,命令马上抓捕安德海。
载淳计划成功,慈禧看清局势当机立断
丁宝桢为了妥当起见,暂时留了安德海一命,他派人急奏到京城请旨。载淳立即召来 奕为首的 ,当即决定就地正法。而另一边的丁宝桢一收到谕旨,唯恐有变便连夜将安德海押赴刑场,一刀斩讫。一代权宦,被抓五天后,就此身首异处,实在是 。
据《 ·后妃传》记载:“同治八年,内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 )立命诛之。”
而载淳还故意拖延到谕旨已发出,才去面见慈禧,禀告此事。这时就算慈禧想保安德海,也早已来不及。既然如此,慈禧反而趁此机会,雷厉风行地办一办。她指示由丁宝桢一起绞决,又召见 大臣,责备他们约束不严,对此上下官员无不称颂其圣明。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一做法让慈禧不再追究
据《满清外史》载:“德海伏诛后,裸尸暴市,以释人疑,然欲盖弥彰。世皆知此中别有暧昧事矣。”
原本在坊间有传闻慈禧与安德海有染,而丁宝桢便将斩后的安德海暴尸于市,这个做法让慈禧很是满意的,因为还了她的“清白”。
丁宝桢原本就是按指令做事,而后他的做法也让慈禧很是满意,因此他即便杀了安德海,最终也没有遭到慈禧的报复。
小结
丁宝桢诛杀了安德海,从而得到了天下的赞誉, 。可以说,丁宝桢的清廉刚正,打赢了一次“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