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瓦刺是明朝皇帝的心腹之患他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1975
对 瓦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写在前面
在明朝初期,“瓦剌”一直都是 的心腹之患,他们多次联合草原各部侵扰明朝边境。而为了稳固北方边防, 曾五次亲征漠北,从永乐七年一直打到永乐二十二年。
战争进行了十几年,漠北草原诸部(故元势力)虽然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以瓦剌部为首的草原诸部,并未就此臣服,反而还在不断积蓄力量,以图 。在后来的 、 、 时期,以瓦剌为首的草原诸部依旧在侵扰大明边境。
特别是在明英宗时期,瓦剌太师 俘虏了明英宗 ,史称“ ”,让大明朝蒙受了奇耻大辱。
那么问题来了,让明朝皇帝头疼的“瓦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部落呢?如今它又是哪个民族呢?
明朝版图
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
瓦剌,在 时期称为“斡亦剌”,明朝称为“瓦剌”, 时则称为“卫拉特”或“额鲁特”。
公元1207年, 派兵征服了“林木中百姓(”也称为“森林部落”),此后不久,卫拉特(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人”便从原来居住的“失黑失惕”开始向西北迁徙,进入到了名为“秃马惕”的地方,并常年在八河流域一带活动。
由于森林部落人数众多,因此成吉思汗便将居住在八河流域的诸多森林部落采取了分封制,也就是将其分成很多个不同名称的小部落,让专门的人来管理。但它们都统称为“秃绵 (万)斡亦剌惕”。
成吉思汗
而由于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别乞”在斡亦剌惕部之前就归顺了成吉思汗,因此在斡亦剌惕部归顺之后,忽都合别乞便被成吉思汗敕封为斡亦剌惕部的首领,并开始在其中推行千户制度,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斡亦剌惕人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
因为我们知道,原来的斡亦剌惕人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其生活方式都是森林化的,而现在,他们已然从原来的森林部落经济,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游牧经济,因此这也使得斡亦剌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于蒙元时期的蒙古人。
古代蒙古时期各部落分布情况
蒙元时期的斡亦剌惕
早期的斡亦剌惕人都生活在森林中,其生活方式,以及部落联姻,也大都局限在森林各部落之中。而到了蒙元时期,斡亦剌惕人走出森林后,便逐渐开始与周边各族联姻,比如 、乞儿吉思等等。
此外,从中原地区迁去的大量农民和工匠们开始涌入到斡亦剌惕人居住的地区,并开始在这里实行劳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的斡亦剌惕人也开始迁移到中原和其他地区。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斡亦剌惕人跟蒙元皇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元朝疆域
首先来说,蒙古汗国和大元帝国都对斡亦剌惕的贵族加官进爵,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地位,从而也极大改变了斡亦剌惕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蒙元皇室还积极与斡亦剌惕人进行世代联姻,让斡亦剌惕贵族成为蒙元统治阶层的成员,一方面提升了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一方面则加强了蒙元皇室对斡亦剌惕人的控制。其实说白了,不管是封赏还是联姻,都不过是蒙元统治者为了维系帝国稳定而做出的政治决策而已。
历史证明,蒙元统治者所作出的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为随着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身份认同感的提高,他们也都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蒙古汗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组成是内部自成体系的,而并非所谓的外部归顺。
而到了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中的贵族和部众就大致分为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元朝廷任职的官员或士兵;一部分则因参加 和海都等宗王之乱,散居在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一部分则是在公元1253年跟随旭烈兀远赴波斯之地发展。
瓦剌大军——剧照
当然,除了这三部分之外,其余留居在本土的斡亦剌惕人,便纷纷开始从叶尼塞河上游向南部草原地带迁徙发展,他们并不都是迁徙到一个地方,有的迁徙到扎布汗河流域,有的则翻越阿尔泰山,向哈喇额尔齐斯河一带迁徙。
到了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人不管是文化,还是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他们迁徙散居得太过严重,因此最后的发展方向也都不一样。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成吉思汗时期正宗的斡亦剌惕人,大部分已经融入到了异族之中,或被 化,或被同化,至于其他的少部分后裔,则已经销声匿迹,直到明朝初年。
阿尔泰山
明朝时期的“瓦剌”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瓦剌部发展兴盛,部族人数激增到四万户以上,势力也逐渐增强。
元朝灭亡后,残元势力开始向塞北撤退,而这个时候,大漠东西蒙古逐渐就分成了三个部分,即:东蒙古、瓦剌和兀良哈。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瓦剌部并非是统一起来的,而是分别归属于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随后瓦剌投降,这三位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则分别被明朝敕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马哈木的儿子脱欢上台后,便一举统一了瓦剌,到了其子也先时期,瓦剌达到全盛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文化上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展。
也先去世之后,东西部蒙古发生分离,瓦剌迫于东蒙古(中央蒙古)的压力,则不得不向西迁徙。这时的瓦剌部,已经出现了分离的情况,其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瓦剌太师也先——剧照
清朝时期的“瓦剌”
明末清初时期,瓦剌各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迁,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清朝初年的时候,瓦剌分为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一度发展成为了 、和硕特汗国等。
其中准噶尔部统辖之地为天山北路,而在之后的统治者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部人口数量剧增,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和硕特部,则在固始汗的率领之下向青海迁徙,随后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和硕特汗廷。所以,青海至今都成了卫拉特蒙古的聚居地之一。
至于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其他部落,则迁徙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
清朝版图及周边国家
到了清朝中叶的时候,国内的卫拉特蒙古人的地理分布大致形成了现在居住于西北地区的格局。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卫拉特蒙古人在国内的迁徙活动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在后来也有局部的迁徙活动,但对这对于此地理格局的分布,并无多大影响。
从而也成为了如今卫拉特蒙古人的分布区域,即:青海、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甘肃肃北等。而在此过程中,卫拉特蒙古人不断被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改变,最终被“汉化”、“满化”、“藏化”等等。
那么,“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呢?你可能永远想不到!
如今的“瓦剌”
“瓦剌”作为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如果从成吉思汗时期的“林木中百姓”算起,那么所涉及到民族群体就太多了,我们也无法一一考证。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瓦剌部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中以和硕特汗国的贡献尤为突出,比如现在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达坂”名称就是出自瓦剌语。
除此之外,像今天的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其主体就是瓦剌人。还有瓦剌四大部落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的一支则迁入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并在此建立杜尔伯特旗,现在黑龙江还有杜尔伯特 自治县。
当然,这只是国内的分布,在国外依旧有“瓦剌人”的存在。比如外蒙古乌布苏省的主体人群就是瓦剌人(或杜拉特人),其中杜尔伯特人为主。
不仅如此,还有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等,都与瓦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综上所述,瓦剌人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迁徙演变,已经融入到了各国民族之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融合民族”。
参考文献:《蒙古秘史》、《卫拉特蒙古简史》、拉施特《史集》、《 》、《蒙兀儿 》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