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安庆绪弹尽粮绝,一阵狂风使他反破60万唐军留下“万人冢”!
211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万人冢”是怎么来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自唐太宗 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出现大唐“ ”后,至 时期,再现“ ”,天下得以大治,大唐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昌盛。
但到了开元末期,唐玄宗骄横奢侈,纵情于声色欢乐之中,无心再关心国事,逐渐丧失了登基初期的勤勉,经济和社会一度出现了动荡、衰败之象,导致了胡人节度使 起兵反唐。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与大唐将领史思明,联手反唐,导致唐朝国民大量牺牲,国力衰减……自此,一度辉煌的大唐,开始由盛变衰。
“ ”爆发后,河南安阳一带,是个大战场。只不过,那时的安阳,还叫“邺城”,又称“相州城”。
叛乱初期,安禄山的军队从河南滑县的西南方,渡过黄河,攻陷灵昌一带,士气嚣张。
唐玄宗派出了 、 等九位节度使,率领十万大唐官军,大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和安庆和兄弟俩领导的叛军。
叛军危急时刻,一方面守于相州城,一方面向史思明求救。
战争是极为残酷的,被唐军包围的相州城,还引来了漳河水淹灌城,城内一片汪洋。
史料显示,安庆绪的叛军在城中粮尽,兵力大耗的情况下,仍然顽抗,曾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抓一只老鼠能卖数钱,掏出土墙内的碎马秸、洗马粪中的草屑继续喂马……”
公元前759年一开春,史思明领导的十万叛军聚在相州城下,他又亲率5万精兵强将,应战60万唐军的猛烈攻击,结果却 。
史思明的叛军,竟然扭被动为主动, 。
此次”相州事件“中,大唐官军为何会失败?结合历史资料,”源易缘“认为有几点:
一是两军交战时,天气突变。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相州史志》的文献资料中,曾描写到:一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遮天蔽日,大树连根被拔起,白天如黑夜,看不清对方视线……“
而《 列传》原文中写到:大风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辩物色。我师溃而南,贼军溃而北,委弃兵仗辎重,累积于路。
面对突变的天气,毫无斗志的唐军,纷纷弃阵逃跑。
二是唐军间互相掣肘,军心涣散
此战中,唐军虽然数量大于史思明的叛军6倍之多,但由于 害怕诸侯拥兵自重,不听指挥,不在军中设立主帅,还派遣了自己的宦官亲信在军中掣肘,导致唐军指挥失灵,军心涣散。
“兵败如山倒,唐军在逃跑中,丢盔弃甲,人马互相践踏,损失惨重。
而史思明的叛军却转危为安,白白地得到唐军的几十万粮食。
唐军损失惨重,这些死亡的将士们尸体,被埋葬在了相州城北的一个南北长5里的大坑里,取名”万人冢“。
据《彰德府志》史料显示:“陆长源、薛嵩收遗骸作大冢掩之,……曰万人冢”,具体位置就在安阳县城“北十里,南北斜长五里”处。
不过,这个”万人冢“在 时期,还能寻到他的遗迹,如今慢慢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