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僧格林沁:晚清名将,爱国将领
3343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 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 ,科尔沁 ,晚清 。说起博尔济吉特氏,那可是威震北方。因为这个名称,便是"孛儿只斤",也就是 的氏族名。
即便是粗略一看,这个氏族出身的名人也是多到让人敬畏。除了成吉思汗,还有呼图克图汗、 的挚爱 、八大福晋之首的娜木钟、八大福晋之一的巴特玛·璪、 文皇后、乌尔衮、拉喜彭斯克、巴咱尔济哩弟……
而僧格林沁,作为博尔济吉特氏的后代,其功绩,也完全不给氏族丢脸。事实上,就连远在欧洲的 思,都曾听闻他的功绩,称赞其作为。
五年(1825),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获得了继承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郡王的资格。同年十二月,年仅十五岁的僧格林沁便成为了"御前行走"。"
行走"并非常设官职,只由 宠信之人担任,是常规官职的额外派宠。换句话说,成为"御前行走"就是获得了皇帝的看重。
实际上,在僧格林沁在战场建立功勋之前,他的"生平大事",基本都是何年何月获得如何赏赐:道光六年(1826),赏用紫缰。道光九年(1829),赏穿黄马褂。道光十四年(1834),授御前大臣、正白旗 、正蓝旗蒙古都统。道光十五年(1835)正月,授镶红旗蒙古都统。道光十六年(1836),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十七年(1837),赏用黄缰……
而在道光十三年(1850)道光帝去世之后,僧格林沁终于在地方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活。这年九月,他奉命前往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区)剿匪。第二年,也就是 元年(1851),僧格林沁又主动请旨去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农民暴动。
到了咸丰三年(1853) 已在"天京"(即南京)定都之时,僧格林沁又领命,率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 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与哲里木、卓索图等王侯出兵征讨。
后在太平天国军队北上将要攻到京畿的时候,咸丰帝更是将当年 使用过的宝刀赐予僧格林沁。这份赏赐,即是对官兵们的激励,更是对僧格林沁的信任和肯定。
在咸丰三年至四年(1853-1854)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僧格林沁带领官军接连击退太平军,他本人更是获得"湍多巴图鲁"的称号。"
巴图鲁"即"勇士"、"英雄",是 的传统封号。
咸丰五年(1855),僧格林沁又战太平军。这次,他不仅将所面对的太平军歼灭殆尽,还生擒了太平天国的重要统帅 、李开芳。至此,朝廷加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的赏赐都已经不足以奖励其骁勇。两年来历经百战的僧格林沁,凭借战功,在海内外声名鹊起,威震四方。
除了在咸丰十年(1860)至 元年(1862)还参与了剿灭 的一系列战役,僧格林沁还有一件令人敬仰的功绩——抗击英法两国的侵略。
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 》。然而僧格林沁却是主战派。早在前一年英军船只驶入天津近海的时候,僧格林沁就作为钦差大臣,负责督办军务,应对来犯的英军。当时由于事发突然,僧格林沁也无法及时调遣到足够的兵力,所以他只能无奈地看着英军闯入内河,占领海口炮台。
尽管随后清朝廷就开始与英军议和,但僧格林沁并未就此放弃。据《 》记载,他打算"掘南北运河泄水以阻陆路",之后又"勘筑双港、大沽炮台,增设水师"。当咸丰九年(1859)英军再次来犯时,僧格林沁率军击毁英军战舰3艘。英军还死伤464人,这其中还包括英军海军司令贺布。
这一次在天津大沽口的战役,是中国自1840年开始受到外国入侵以来的第一次,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正是如此,不仅清廷对僧格林沁又一次大加封赏,就连远在欧洲的马克思都对僧格林沁 。
作为清朝的"国之柱石",僧格林沁从一个御前侍卫,成长为一位晚清栋梁。这样的"巴图鲁",不仅可在 的电影里"露脸",更应该被放在后人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