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清流领袖”李鸿藻?李鸿藻与李鸿章是什么关系?是兄弟吗?
2282
李鸿藻,晚清名臣,生于公元1820年,去世于公元1897年,世代名宦世家出身,直隶高阳人,字兰孙,号石孙,咸丰二年进士。李鸿藻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历了清朝这个时期内外各项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时局具有很大影响。他是同治光绪两朝的清流派领袖,是晚清时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李鸿藻是世代名宦家庭出生,祖辈在明清两朝都有亲人在朝廷担任重职。有这样一个官宦家庭的背景,使得李鸿藻能够自幼就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这对日后科举入仕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李鸿藻本人聪慧过人。据历史记载,李鸿藻十七岁的时候中秀才,二十四岁的时候中举人,二十五岁的时候就进士及第,此后进入朝廷,开始了他长达五十多年的为官生涯。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是选取官员的最主要途径。许多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为的就是能一朝金榜题名,此后光宗耀祖。国家官员就只有那么多,空出的职位也只有那么一点,自然选择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科举考试,比之今日的高考还要残酷,还要困难。俗话说的好,“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岁考中进士都还算年轻的了,更何况,李鸿藻二十五岁就进士及第。除了家庭教育,与他本人的才智也离不开关系。
李鸿藻是一位彻底的爱国官员,同时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官员。李鸿章所处的同治、光绪年间,清廷步步维艰,内外交困。那个时候,正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时代,西方列强、日本、沙俄对中国虎视眈眈,恨不能将中国给一口吞掉。
这些贪婪的国家,抓准时机就策划侵略中国。面对如此诡谲艰难的局势,李鸿藻能不畏强暴,在战争中坚决支持主站,反对屈辱求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非常难得的。
不同于当时许多朝廷官员,一心只顾私利,贪婪腐败,败坏朝政。李鸿藻作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严肃朝政,整治纲纪,“持躬俭约,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多端士”。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可以说是一位清流好官。
李鸿藻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在时局如此困难,中国受到列强环伺的时候,当时的慈禧太后还想要挪动国库钱银,重修圆明园。李鸿藻面对最高统治者的要求,仍然能站在民族大义上坚决反对,指出“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阻止重修圆明园的计划。
而在冀中河间地区发生大灾的时候,呼吁朝廷官员募捐助赈,其身体力行捐银五百两。虽然这笔钱银对于大灾中的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像他这种慷慨解囊,救助百姓的官员却寥寥无几。
在面对中国对外各项战争失败,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例如《马关条约》等,李鸿藻一直都在想法设法的寻求挽回之道。并不希望签订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始终想要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都是值得后世人赞扬的。
李鸿藻和李鸿章,两人都是晚清之时的重臣,而且两人名字又如此相似,许多人都曾有过疑问,两人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是不是兄弟呢?
李鸿藻和李鸿章虽然同处一个时代,并且名字相近,且都是晚清之时的重臣,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两个一个是直隶高阳人,一个是安徽人。若实在要说的话。两人是同事关系,而且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的同僚关系。
李鸿章是主和派,李鸿藻是主战派,在对外作战方面,两人立场相反。在对内改革方面,李鸿藻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则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又是相反的立场。李鸿藻曾多次带领守旧派官员,阻挠洋务运动的开展。李鸿章和李鸿藻名字的相近,只是一个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