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谁是罪魁祸首?不是刘邦也不是萧何!

4882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之死谁是罪魁祸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 ; ”, 规劝文种离开 避难的 ,没想到成为270多年后汉初名臣韩信的临终遗言。

韩信之死,成为 定鼎天下之后屠戮功臣的肇始。作为秦末最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之一,韩信先后击破魏、赵、齐、楚等几大割据势力,奠定了刘邦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image.png

按照《史记》和《汉书》的说法,韩信之死属于罪有应得,从他最早请封假齐王开始在刘邦心中埋下不满的种子,再到与陈豨合谋里应外合颠覆 政权,史书梳理了一条完整的罪行脉络。

不过,这些记载都是为了美化刘邦屠戮功臣的虚妄之词,正如韩信在答复 的劝降时所说的一番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他对于刘邦始终是心存感激的,没有想过背叛。

image.png

当然,刘邦也并非对所有功臣都必杀之而后快,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被认为是“ ,功最多”之人,不仅没有被当作威胁除掉,反而还成了继 之后的第二任相国。

刘邦对韩信的隔阂,其实主要源自汉四年请封假齐王事件,而说起这次事件,就不得不说起刘邦身边最腹黑的谋士— 。

张良与韩信、萧何并列为 之一,但与韩信的重信守诺、萧何的谨小慎微相比,张良的计谋充斥着腹黑和不择手段。

image.png

刘邦进军咸阳时,原本已经与峣下秦军约定纳降,但张良却建议“不如因其解击之”,趁着秦军松懈背弃约定发动突袭。同样事还发生在鸿沟议和之后,项羽按约定退兵,张良却建议刘邦撕毁和约,追击项羽。

而韩信的悲剧,正是腹黑的张良一手造成的。

韩信在平定齐地后,以“齐伪诈多变”为由,希望刘邦能让他作代理齐王,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因为 曾说过:“陛下(指刘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正是刘邦有功必赏与项羽不舍得给有功之人封爵形成了鲜明反差,才让刘邦赢得了众多追随者。

image.png

对于韩信的请封,身为谋士的张良原本有2种回答方式:第一种,韩信有大功,应当封王;第二种,不封可能有后患,不得不封。

张良选择了后者,这让刘邦产生了韩信已经脱离掌控,如不安抚随时可能 的念头。刘邦对韩信的猜忌种子,从这一刻被悄然种下。

此后在刘邦撕毁盟约追击项羽失利后,又再次想到了韩信,但左等右等,却迟迟等不到韩信援兵的到来。这个时候张良再次展现出腹黑的一面,他对于韩信拖延出兵的解释是:“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大王不给韩信封地盘,他当然不来了)。

image.png

但事实上,据《曹相国世家》记载:“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韩信在平定齐地后,齐地的反抗并未停止,直到韩信带兵增援刘邦时,身为刘邦最信任将领之一的曹参依然没能随军南下,而是留在 与叛军作战。

对于齐国的状况,洞悉天下局势的张良不会不知道。在刘邦询问张良援兵为何还不来时,张良依然有2种回答:一是如实描述齐国现状;二是韩信翅膀硬了,要与汉王平分天下。

image.png

腹黑的张良依然选择了对韩信最不利的后一种回答,这个答复直接导致了战后立有大功的韩信被褫夺兵权,改封楚王,直至被擒杀。

那么韩信被杀,张良究竟是推波助澜者,还是始作俑者呢?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萧何。天下定鼎之后,刘邦对萧何的猜忌上升,在数次试探之后,最终以谋反罪将萧何下了大狱。一名 的卫尉在劝谏时说了句中肯的话:陛下远征在外,萧何贵为相国,在把守关中大权在握的时候没有谋反,又怎么会蠢到现如今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谋反呢?

image.png

正是这番话让刘邦顿悟,立刻释放了萧何。其实,韩信当时的遭遇与萧何如出一辙,韩信身为齐王时,兵力远在刘邦之上都未谋反,又怎么会在被囚长安无兵无权之时选择反叛呢?

如果刘邦身边的谋士能提前把王卫尉的这番道理讲出来,韩信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但偏偏作为刘邦最信任的谋士张良,选择了对韩信最不利的腹黑方式。

image.png

当然,足智多谋的张良,也将阴谋用在了身后事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明哲保身,避免了韩信、陈豨等被灭族的下场,子孙得以活跃在 官场。到 时期,张良的十世孙张翼还成为了蜀汉后期为数不多的几员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蒙古大军东征日本为何失败?根本原因竟是豆腐渣工程?

蒙古大军东征日本为何失败?根本原因竟是豆腐渣工程?

揭秘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揭秘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司马光曾夸赞刘裕的武艺超过项羽,事实如何呢?

司马光曾夸赞刘裕的武艺超过项羽,事实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