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什么时候丢失的最后一个拥有玉玺的人是谁
3156
对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传国玉玺”作为古代皇权正统的象征,自 铸造以来便代代相传,可惜的是目前已经下落不明,甚至有可能在 时期,便已经随着 末帝 的纵身一跃而毁于大火。虽然此后“传国玉玺”也曾出现,但却极为蹊跷,而 以来的 ,更是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淡化“传国玉玺”的影响力,或许正是与传国玉玺的丢失有关。
秦始皇铸造的“传国玉玺”究竟传承,极可能随李从珂葬身火海
传国玉玺的原材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璧”,此壁产于 ,但后流落至 ,至于如何到的秦始皇手中,史料并无记载。不过, 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这里的“随、和之宝”指的便是“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宝物,可见在此之前和氏璧已经落入秦国手中。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随着齐国不战而降,秦国遂一统天下,秦始皇于是去王号、称皇帝。同时,命令李斯以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汉官》、《皇甫世纪》记载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自此“传国玉玺”开始成为皇位的象征。
然而,秦国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 ,仅仅立国十五载便宣告覆灭。秦 元年(前207年),沛公 攻入关中,驻军于霸上, 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着白衣出降,献“传国玉玺”于刘邦,秦国就此灭亡。后刘邦击败 ,称帝建立 ,“传国玉玺”于是在汉朝代代相传。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新,彼时孺子婴年幼,“传国玉玺”被藏在长乐宫太后王政君处,王莽便让安阳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玺。根据《汉书》记载,太后王政君虽然不满侄子 ,但被迫之下还是不得不拿出了传国玉玺,“投之地以授舜”,结果玉玺被摔破了一角,王莽于是令工匠以黄金补之(但《汉书》、《 》等史书并未记载玉玺崩坏一角,因而此事存疑)。
新朝末年,王莽兵败被杀, 校尉公宾将传国玉玺献给了 ,后更始帝刘玄又于(25年)被杀,传国玉玺又落到了刘盆子手中。再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刘盆子手捧传国玉玺献于光武帝 。刘秀建立 之后,“传国玉玺”便在东汉皇帝手中流传。
东汉末年,董卓为祸朝纲,“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率军攻破洛阳。根据《吴书》记载,孙坚于洛阳得传国玉玺,后孙坚被黄祖射杀,而藏在其妻 处的传国玉玺,则被 夺走。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 献于 ,传国玉玺重归汉室,实际则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掌握。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于 ,传国玉玺又落入曹丕手中,曹丕则令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此事出自《 》,存疑),以证其非“篡汉”。后 篡位,传国玉玺又落入司马炎手中。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刘聪俘虏晋怀帝司马炽,玉玺又归于前赵。330年, 攻灭前赵,石勒又命人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 ”。后 篡夺皇位建立冉魏,玉玺又落入冉魏手中,后冉魏向东晋求援,传国玉玺被东晋将领骗走,连夜以三百精兵护送至建康,传国玉玺重回司 手中,此后随着王朝更迭,“传国玉玺”先后流传于宋、齐、梁、陈,隋灭南陈之后,传国玉玺又落入 手中。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 于“ ”中被杀, 携隋炀帝孙 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 。直到贞观四年(630年), 率军讨伐突厥,萧皇后与隋炀帝 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这才重新返回中原,落入李唐手中。唐末天下大乱, 于天祐四年(907年)废 ,夺传国玉玺,建立 。十六年后, 攻灭后梁,传国玉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联合契丹兵临城下,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而“传国玉玺”也就此下落不明。
此后“传国玉玺”虽多次现身,但均极为蹊跷
由于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纵身一跳,传承长达一千余年的“传国玉玺”就此失踪,此后虽然时有“传国玉玺”离奇出现,但出现的均极为蹊跷,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因而饱受质疑。
1、宋哲宗时被农民发现。就在距离传国玉玺失踪长达一个半世纪以后,北宋哲宗时期,“传国玉玺”竟然再度出现。按照记载,当时有一个名叫段义的农民在耕田时无意发现传国玉玺,于是将其送至朝廷。后经十三位 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个玉玺就是 制造的那一方。不过,这个说法却遭到了朝野大量有识之士的质疑,而这方“玉玺”也最终于北宋末年的“ 之难”中,与徽钦二宗一起被金国掳走。
2、元朝时突然现身大都。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驾崩,而“传国玉玺”则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在大都,而且叫卖于市,最后被权相 命人购得。不过,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出现了皇位争夺事件,伯颜此举或许有借“玉玺”稳定局势的嫌疑。蹊跷的是,伯颜后来又将收缴的各国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了王公大臣们刻制私人印章,而此后再无关于“传国玉玺”的可靠消息,因而有人推断即使传国玉玺真的出现,也极可能毁于伯颜之手。
3、清初蹊跷现身内蒙古。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彻底攻灭漠南蒙古, 汗之子额哲与母亲献“传国玉玺”出降,不过根据史料记载,这方玉玺上篆刻的却是“制诰之宝”四个字,显然与史料记载的不符,因此普遍认为这方玉玺并不是秦始皇的那方“传国玉玺”,而 皇帝更是亲自考证,钦定其为赝品。
这三次传国玉玺的出现,除了宋哲宗那次之外,后两次显然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因此这三次发现的传国玉玺,是否是秦始皇时的那方,目前仍然存疑。
皇帝宝玺接连出现,使得传国玉玺意义被淡化
由于传国玉玺的丢失,以至于很多皇帝都曾重新制造各种玉玺,从而使得传国玉玺的正统意义被持续淡化,尤其是在北宋以后,这种象征意义彻底被淡化。
唐初,由于传国玉玺流落于突厥,太宗李世民于是命人刻了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
天福三年(938年)七月,石敬瑭又下令造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广顺三年(953年)二月, 因无法找到传国玉玺,于是又下令造宝玺两方,一方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另一方以“皇帝神宝”为文。 庆历八年(1048年)十一月,又下令制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而到了北宋末年, 更是直接下令增刻印玺十方,虽然有人认为这是 ,但宋徽宗此举无疑有淡化传国玉玺地位的深意在内,而这也从侧面说明宋哲宗那方印玺,极有可能是假的。
到了明清两朝,经过历朝历代的努力,“传国玉玺”地位已经下降到了极点,虽然仍时有“传国玉玺”的消息出现,但大多已经被证伪,且除了 之外,其余皇帝对此已经不太重视,例如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有一名陕西人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呈献 ,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也正因此,明清两代增刻的印玺相当多,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