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筑京观”是什么意思?古代最不人道对待敌人的方式!
3257
“筑京观”是什么意思?古代最不人道对待敌人的方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战争从未停止过,而战争非常残酷,往往是 ,血流成河。战胜的一方获得了城池和土地,战败的一方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战后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那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些尸体的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实,也意味着那个时代,有一段血流成河的悲壮历史,“英雄”称号都是踩着敌人的尸体获得的。纵观史书,“京观”一词跃然眼中,这个表面优雅的词语,背后却是层层叠叠的百姓尸骸,让人悚然颤栗。战争总有输赢,胜方出于炫耀或是威慑的目的,会将敌人屠戮殆尽,然后,把他们的尸体或者头颅收集在一起,整齐摆放,用泥土加固,铸成一道人墙,这道人墙就被称之为:“京观”。张岱的《夜航船》中就说到了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根据史料记载,“京观”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是在烽烟四起的春秋时期。当时,晋楚两国交战, 胜利,为了震慑其他诸侯国,楚国将晋人的尸体整齐摆放于城墙之外,形成一道骇人的坟冢。由于,这个举措有十分强大的威慑力,所以,即便它十分残暴,但是,各个诸侯国并没有明令禁止京观,反而有一股越行越盛的风气。
到了 时期, 心高气傲,他三次下令攻打 ,但是,三次俱败。不但如此,还受到了来自高丽的羞辱:他们将隋军杀完之后,收集其尸体做成了京观,以此,来达到炫耀和羞辱隋炀帝的目的。最终,直到隋灭亡,唐太宗领军攻打高丽一雪前耻,并且,把隋军的京观一举捣毁,让他们的尸骸 ,唐太宗此举也算是好事一桩。
根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京观多达七十余次,所用尸体超过三十万具。
而最大的京观是在 末年 时期,皇甫嵩镇压了这一次起义,并用十万敌军首级铸成了一个巨大的京观。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杀人机器似,被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推崇,因为,凭他一己之力保住了统治阶级地位和权力。在史料中皇甫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积极的,可见《 》的作者在其描写皇甫嵩的时候,字里行间里对其的赞叹和推崇。
史载,百姓对其作歌:“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皇甫嵩,甘肃人,叔父是东汉将军,父亲是雁门太守,出生将门的他放在现在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本人又饱读诗书武功高强,入仕以来平步青云。当时的太尉、大将军等人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想要将他收入麾下,但是,年轻气盛的他不愿意屈居人下,都拒绝了。
公元一八四年,张角发动起义,天下响应。朝堂为之震怒,马上采取了镇压措施。 在洛阳外围的八个关口都设置了都尉,以保护朝政中心的安全。此时,皇甫嵩升迁至左中郎将,和朱俊一起带领四万精兵共同镇压颍川。朱俊和 兵刃相见,大败。皇甫嵩退守长社,黄巾军穷追不舍,率兵围城,高下立见。
军中不乏惶恐之声,皇甫嵩冷静沉着,出谋划策:“贼人邻草建营,易因风起火。若夜里趁黑放火,他们定然慌忙散乱,此时若是出兵突围,必能大胜。”当晚,果然有大风,皇甫嵩乘机命令士兵点燃火把利于城墙之上,又派精锐潜伏进黄巾军队伍中,大喊“失火”,与之呼应,风吹火星,果然军营起火。
黄巾军作为临时组成的起义军,并没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很快被大火慌了手脚。此时,皇甫嵩和朱俊突出重围,和奉命赶到的骑都尉 一起连夜追击,黄巾军负隅顽抗,最后,数万人被皇甫嵩等人屠戮殆尽。初战告捷,皇甫嵩官升一等,携数万精兵乘胜进攻陈国等地区黄巾军,黄巾军大部分被杀戮,余者奔逃流亡。
自此,皇甫嵩威名远扬,连连取胜,平定三郡。同年八月,黄巾军又一大部被皇甫嵩击败,首领卜已被生擒,余下七千多部下被屠杀。此时,张角率领的黄巾军击败 ,占领河北等地。朝廷只好派出皇甫嵩前去镇压,在此紧要关头,张角因病去世,其弟张梁取代哥哥率领黄巾军。皇甫嵩首次正面迎敌张梁以失败告终,便休整部队,以静制动。
张梁果然被迷惑,放松警惕之时,皇甫嵩 ,鸡鸣时分便率军攻打黄巾军。后者仓促迎战,大败于广宗,张梁战死沙场,黄巾军战死三万余人,俘虏六万余人。并且,皇甫嵩将张角尸首从棺椁中剖出,戮尸以泄愤。黄巾军起义至此被镇压,皇甫嵩下令将此次屠杀多达十万的黄巾军和百姓尸体堆叠成山,并且,用泥土以加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军功。
同时,他确实凭借这件事闻名于世,不仅如此,因为他在镇压起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皇帝任命他为车骑将军,赏赐无数。至于他到底是真英雄还是一个血腥的刽子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战乱的时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