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张伯行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404
张伯行是清朝大臣,同时也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生于公元1651年,去世于公元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敬庵。
张伯行自幼聪慧好学,到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四处五经。同时因为门风严谨,家教极好,所以他的学问和品德都十分的出众。
康熙二十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年参加会试,高中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张伯行并没有立刻入仕,一直到等到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才补授内阁中书。不久之后,父亲去世,于是辞职归乡守孝。在小憩之中,建立请见书院,开馆授课,致力于宣传儒家学说。
康熙三十八年,仪封城遭遇大雨,河水暴涨,城北的堤坝被冲毁。张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填装泥土堵塞河道。后来受到河道总督张鹏翮的推荐,以原职治理河务,完成了黄河南岸堤坝二八余里、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当时山东遭遇灾荒,百姓吃不饱饭,流离失所,灾民流浪四地。张伯行见此惨状,自费从家乡运来粮食,又让人缝制棉衣,救济灾民。
朝堂听闻灾情之后,康熙帝下令各道拿出款项救济灾民。于是张伯行开仓,拿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这事儿没有得到山东布政使的同意,于是遭到斥责,并且布政使还表示要上书弹劾他。
面对布政使的责问,张伯行丝毫不乱。他据理力争,言皇帝既然下令让各道救济灾民,那么久表示在仓谷和人命之中,人命更重要。虽然明确表示,但是其话里意思,大概就是说如果真上书弹劾我,那么便是不听从皇帝的命令了。布政使听后,只能停止弹劾,但是也因此记恨上了张伯行。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官场不成文的规矩,新官上任,张伯行需得给自己的上司巡抚、总督等送上白银四前两左右的礼物,表示尊敬。
张伯行为官清廉,并不收受贿赂,所以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就算能拿的出,他本人也极其厌恶这种巴结上司、贪污成风的事情。他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于是就没有给上司送礼,同时还在任上大力整顿吏治,这样就更是得罪了总督和巡抚。所以在江苏任职之时,张伯行的日子并不好过,经常受到上司的排挤和打压。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南巡到江苏,总督和巡抚奉命举荐贤能的官员。当时张伯行清廉刚正之风,已经传遍朝野,康熙帝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在那份名单中,却没有看到张伯行的名字,于是康熙帝十分生气。他斥责了总督和巡抚,召来张伯行,对张伯行表示称赞。到最后的时候,他还将张伯行提拔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此后张伯行在任上,一直清廉为官,为民请命。在任地遭遇灾荒的时候,总是及时上书呈奏灾情,救济灾民。张伯行的表现,没有辜负当初康熙帝对他的期望。
康熙五十年,出了一场科举舞弊案。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将考题泄露。于是才能并不高的举子,最后却考中了进士。放榜之后,读书人一时议论喧哗,十分愤怒。后来又有读书人将财神抬进学宫,事情闹大。
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场重要的考试,出了作弊案,影响极其深远。于是皇帝下令严查,张伯行最开始是负责此案的官员。但是因为查出噶礼在其中有收受贿赂的情况,反而遭到诬陷。最后还是康熙帝出面,才还了张伯行的清白,由此可见康熙帝对张伯行的重视和信任。
雍正元年,张伯行为礼部尚书,雍正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得到此消息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