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司马昭为什么不杀刘禅?是他“心软”了?
1091
说到 ,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末年到东晋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先是有 ,接着是军阀割据,最后出现了魏蜀吴 ,三家归晋以后这才逐步安定下来,但没过多久又出现了 ,五胡入华等等一系列的事件,因此很多人对东晋并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在这段时间先后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 禅让给 ,曹丕建立了 ,另外一次就是 禅让给 ,司马炎是完全学习了曹丕,或许是习以为常,所以司马炎的称帝也是非常的顺利。
魏国灭蜀国其实是司马昭的指挥下完成,而 建立以后又灭掉了 ,因此才有三家归晋的说法,三国中虽然蜀国最先被灭,但实际上是魏国最先 的,在 时期,大权基本上已经落在了司 手里,只不过只有一个名头而已。
蜀国灭亡以后, 被迁到洛阳,当时掌权的是司马昭,其实司马昭对刘禅并不是很放心,因为刘禅在投降以后,蜀地发生了钟会叛乱,而当时刘禅就在成都,虽然事后叛乱被平息,但是刘禅始终是个不稳定因素,所以刘禅很快被迁到了洛阳,只有在自己身边,司马昭才放心。
对于刘禅,司马昭一直看的很紧的,对于刘禅也是时不时的试探一下,最熟悉的桥段莫过于 :
话说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等蜀地的臣子,到了演奏环节,司马昭吩咐演奏蜀地的曲子,并以歌舞助兴,蜀汉的旧臣们都想起了亡国之痛,连带想念家乡,个个都低头流泪,只有刘禅 ,一定要悲伤。
司马昭看了就奇怪,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是一个忠心的大臣,看到刘禅如此的回答,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地了。”
刘禅听了觉得有道理,而且郤正是救过自己的,必然不会害自己,于是牢记在心,继续饮酒,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说了一遍。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正是郤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刘禅也得以安度晚年。
从历史上来看,刘禅并不是一个 明主,为什么司马昭这么害怕刘禅会造反呢?无它,只因为刘禅是继承的汉室,虽然我们现在称呼三国为魏蜀吴,其实 的建立政权的国号是汉,只不过为了区分,才称呼为蜀或者蜀汉。西汉、东汉延绵这么久,号召力还是有的,不管是魏国还是后来的晋国,都是篡夺的 的江山,因此,司马昭最害怕刘禅出去振臂一呼造反,或者被人利用。
那么司马昭为什没有杀刘禅呢?是司马昭非常仁慈吗?还是说刘禅像“乐不思蜀”一样装的好呢?刘禅装的好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即使刘禅非常的雄才大略,司马昭也不会杀他,原因有二。
其一是司马家族已经杀了太多的人,从 到曹髦被杀,司马家族已经杀了太多曹魏的人,如果说高平陵之变还能说 是被逼的,但是事后杀 子孙可就是斩草除根了,而曹髦的死更加如此,让司马昭失去了人心,司马昭这才不得已将建立 之事让给了司马炎。
刘禅虽然是在蜀地的 ,但打的是汉室,这杆大旗就有大义在,如果司马昭杀了刘禅,那么 之事就要再拖一拖了,所以不是司马昭仁慈,而是形势逼人,让司马昭不敢杀,而刘禅配合演的也好,司马昭也就顺坡下驴了。
其二为了表现自己的仁慈,司马炎在篡位的时候并没有杀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而是模仿曹丕给曹奂封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来表达司马家族对待前朝皇帝是有多么的好。
同时对待吴国的 ,司马炎也没有杀,所以优待前朝及其他政权的皇帝是司马家族的策略,虽然对于刘禅更加忌惮,但总不能魏国和吴国的没杀,就杀了蜀国的皇帝,这样也说不过去。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无论是司马昭还是司马炎都没有杀刘禅,而是好吃好喝的养着,他们去世以后,恩怨也就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