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圈】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小饭馆,何以遍地开花?-觅知友社区(兴趣|资讯|时尚|生活)

地理中国圈

圈公告

地理中国圈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质资源和地貌景观,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

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小饭馆,何以遍地开花?

718

发布:2019-11-22 13:21:38  来自 初夏七鹿 觅知友会员

北京城里的酒楼饭庄不少,如全聚德、丰泽园、鸿宾楼、东来顺、翠华楼等等。今儿个咱们先不说这些,专门来聊聊这京城里的小饭馆。


说起小饭馆,恐怕谁也不陌生,大家也都光顾过,只不过次数多少而已。怎么样?方便吧,味道不错吧。问十个人差不多有八个人都说:“很方便!”“味道也不错!”


北京城的小饭馆何以获得如此的好名声?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咱们捡简单的先说说吧。


北京城是千年古都,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干什么的首先要吃饭。这样一来,小饭馆应运而生。北京解放以后,这些小饭馆也跟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01.jpg

记得那时候小饭馆遍布京城的各个角落。大街小巷胡同口,举凡人来人往的地方差不多都有这小饭馆。饭馆的门脸儿有大有小,大的有三四间门脸儿;小的只有一间门脸儿。但后面的操作间都挺大,在操作间里三四个灶“一”字排开,灶火烧得挺旺。大师傅在灶前煎炒烹炸忙个不停。


最有趣的是那些“跑堂儿”的,他们在前面更是忙个不得闲。这些“跑堂儿”的,身着白上衣,头戴多角帽,肩膀上搭着一块抹布。一会儿给客人送饭,一会儿收拾碗筷擦桌子,嘴上还不停地喊着话:“慢回身,蹭油儿了!”“您的饭齐了,请慢用!”看见门口有人来,马上招呼着:“来了您,您往里面请!里面有座!”


别看这些饭馆的地盘不大,但大都很干净。门前的玻璃擦得明晃晃的,里面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摆着醋瓶、酱油瓶。客人一进来就有点“到家”的感觉。日子一长,有些顾客还成了附近饭馆的常客。每天都来,吃的东西也照旧。伙计们一见这些常客来了,不用问吃什么,只管上饭菜就行了。

02.jpg

这些小饭馆卖的什么饭食呢?大都是老百姓平常吃的家常便饭。有的卖饺子、包子、馅饼,有的做米饭炒菜、馒头面条。早晨呢,一般都是豆浆、油条、火烧。您别看都是这些普通饭食,小饭馆经常做也都做出了名堂。


在东四报房胡同路北有一家小店,早点生意做得火。它做什么呢?不外乎是豆浆、油条、火烧、炸糕,但做得很地道:火烧是外焦里嫩,外面粘一层芝麻,透着一股子香味。油条呢,炸得是黄澄澄、鼓鼓的。您吃着这火烧油条,再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那叫一个舒服就别说了。

03.jpg

这家小店的主人姓芦,手下的几位伙计都是从老家带来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干活儿。胡同里黑洞洞的,惟独这小店的灯火明亮。芦师傅说,早点起来把东西做好,六七点的时候就有人来买了,不能耽误人家上班上学。果不其然,一到点儿人就登门了。有的买回家,有的就在那儿吃,生意搞得挺火。


北京城的小饭馆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它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往远了说,小饭馆早在明清年间就出现了,历经多少年,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挺兴旺。后来在“文革”中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这些小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又涌现出来。

04.jpg

您猜猜在京城第一个开这小饭馆的是谁?是在东城翠花胡同的桂仙大妈。那是1980年,她从“半导体”里听说外地开了家个体姐妹店,她就到工商局开照。等了一个月拿了执照立马开张了,一开张生意就挺火。这真应了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这小饭馆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小饭馆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人们也确实需要这小饭馆。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她创建的圈子
  • TA未创建觅知友圈子~~
查看更多 a
她加入的圈子
查看更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