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室圈】AI翻译想要取代人工翻译?为时尚早!-觅知友社区(兴趣|资讯|时尚|生活)

翻译工作室圈

圈公告

文件翻译、电影字幕、法律合同、产品说明、学术文献、留学申请、英语翻译交流圈

AI翻译想要取代人工翻译?为时尚早!

860

1.jpg

在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播出的 “机智过人”第二季第一期节目中,科大讯飞公司的 “晓译”机器人虽然最后一轮以十几分之差没能胜过人工译者,但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据此感叹:人工智能 (AI)翻译时代已经到来,AI将取代人类译者成为翻译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甚至,现在还有网站声称:有了它,翻译官都可以下岗了。


然而,下此断言实在为时过早。


首先,翻译机使用的场景还比较有限。在这一期节目中,总共出现了四个翻译机的使用场景:第一个是翻译官方宣传片;第二个场景则是嘉宾在热身环节直接用 “中文十级”难度的两个句子对手持式翻译机进行了测试。进入正式检验环节以后,第三个场景是八位不同语种的播音员各播报一段外语国际新闻,由机器人同步翻译为汉语文本;第四个场景则是以动画片 《海底总动员》的片段为素材,让机器人和人类译者进行同步台词翻译的竞技。


可见,这四个场景全部都属于口译或口语体翻译的范畴,其中前两个场景属于日常交流性的联络陪同口译,后两个场景则接近于同声传译。


业界早有推测,在翻译的所有门类里面,最先有可能被AI取代的就是口译,尤其是日常陪同性的口译和同声传译。前者的特点是通常句子比较短,和场景的联系很紧密,交流内容比较日常,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并不高,通常认为比较熟练的双语使用者即可胜任相关工作。而后者虽然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但由于对翻译质量的要求是各口译门类中最低的 (同传译员通常只能译出原文的80%左右),所以反而给AI提供了较大的竞争空间。


从全球的翻译需求量来看,笔译市场远远大于口译市场。而进入神经网络翻译时代之后,AI的翻译质量虽然相较之前已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尚不至于对人类译者构成挑战。


其次,难度比较高的文本出现在了后两个环节中,即新闻同传和电影台词同传。从文本分类来说,新闻属于典型的 “信息型文本”。从老一代“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开始,信息型文本就是AI最擅长处理的文本类型。


与此相对, “创造性文本”的翻译,如文学、广告等,原本应该是人工翻译的优势领域,机器人选择在最后一个环节与人工翻译比赛电影台词翻译,表面上看来是一次基于自身实力的大胆挑战,其实却大有心机。电影台词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学和美学造诣颇有要求,然而,节目方所选择的素材却是动画片 《海底总动员》的一个片段。众所周知,动画片因其特殊的观众群,一向以简单词汇和短小句式为特点,隐喻、双关等文学修辞手法很少使用,并不是考察 “文学和美学造诣”的恰当素材,也不是 “创造性”文本的典型体现。


同时,这一段语速极快,而且由于节目呈现需要,又要求人工译者用打字的方式进行笔译,无疑是从规则和设置上就已经将人工译者放在了不利的条件下。但在最终的观众投票中,人工译者却仍胜过了机器人。


从这一点来看,AI目前比较能够胜任的还是 “信息型文本”的翻译, “创造性文本”依然是AI难以染指的翻译领域。


近年来,AI在翻译领域的快速进步有目共睹,但要说AI能够挑战人类译者的整体地位,能够替代人类译者承担大部分的翻译工作,依然为时过早。人译仍然具有很多机译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在理解自然但表述不规范的文本方面,在文本信息重组方面,在实现交际功能方面,在创造性方面,人译的能力和表现仍然是AI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当然,AI的优势也不容否认。机器的优点在于:过目不忘,记忆量惊人;永远不会疲劳。除此以外,机器翻译还有覆盖语种数量多、能够方言识别、使用成本低等明显优势,这些优势使得AI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对低端翻译市场造成显著的冲击。然而,要取代人工译员在翻译行业中的主导地位,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他创建的圈子
查看更多 a
他加入的圈子
查看更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