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活圈】换了马甲的“租赁”,这届共享雨伞行不行?-觅知友社区(兴趣|资讯|时尚|生活)

精彩生活圈

圈公告

精彩生活交流与分享圈子!

换了马甲的“租赁”,这届共享雨伞行不行?

702

单车可以共享了,充电宝可以共享了,现在连雨伞都可以共享了,也许未来创业者和风投们会把你身边的一切都提供共享给你,你身无一物,却可以共享一切。

当广州地铁里出现了一个叫“魔力伞”的共享雨伞的柜子的时候,我也非常新奇地去体验了一下,客观而言,共享雨伞的理念和体验的感受还是不错的。试想一下,在广州这种暴雨说来就来的城市,多少人跟笔者一样有过在地铁站被突如其来的雨困住不能离开的窘迫?这也催生了很多在地铁站口拿着质量低劣价格低廉的伞叫卖的小贩,用10元的价格售卖应急的雨伞,还是很多人会因此购买,反正花费不多,时间更宝贵。就这样,很多人家里多了好几把10元买来的小伞,成为鸡肋。

之前广州的地铁公司和一些工艺团体在地铁站和周边出入口提供一些“免费借伞”服务,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因为运营困难,有借无还的情况不少,造成成本增加,难以为继。而共享雨伞的出现,则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路径,通过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结合,通过收取押金的方式,通过机器识别自动还伞的模式,满足了这种不确定的,应急的雨伞,刚需的场景;而且对于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熟悉扫描,熟悉支付流程的年轻人而言,整个注册到借伞到还伞的过程还算顺利,并没有特别需要辅导的难点,可谓零门槛上手。

但这也引发了很多共同的思考,类似雨伞这种本身购买价格就不高,而且消费频率不确定的物品采用所谓的“共享”模式,这种商业逻辑是否成立,也就是商家能不能赚到钱?而更需要关注和考量的问题是,这种穿着“共享”模式外衣的租赁经济模式,对于整体社会资源的耗费是否比之前更小,更经济?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共享雨伞是有需求的,但这种需求的概率是不确定的,一方面谁家里都常备雨伞,不是类似单车那样的难以存放而不想购置的商品,所以如果一旦出门前已经下雨或者确定今天会有雨,那么很多人会习惯在包里面或者车上自带一把伞。

另一方面突然下雨的概率是不确定的,哪怕在广州这样多雨的城市,这种需求概率也无法与共享单车这种需求规模相比,何况难以覆盖到少雨的北方城市;如果布点不合理以及雨伞数量不合理,会造成想租的人没伞了,或者大量伞没人租的情况,而重新布放和日常调配这些雨伞和机器的难度无疑比单车这种可以自己骑行的设备还要大一些。所以前向需求的确有,但面比较窄。

而如果需求量不算大,那么单次租赁成本就会高,这就会让消费者产生到底买伞划算还是租划算的问题了。这也是相机租赁为何一直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出去旅游租两周差不多等于买的价格了,而租便宜了,对于商家又风险较高,难以收回成本,毕竟需求不算蓬勃。

从目前看,共享雨伞还在摸索之中,收取押金,售卖雨伞以及后向广告等都是可能的商业模式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单靠前向收雨伞租金是难以为继的。

接下来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共享雨伞这种模式就一定是“经济”的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雨伞这类属于低值易耗品,哪怕再好的质量,如果不爱惜,那么风吹雨打加上人为故意,恐怕雨伞断个骨架,坏个弹簧或者裂开一个伞面等等情况都是非常容易发生的。这是人性,也是在众多共享模式已经验证过的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爱惜,不是自己的东西随意占用和破坏,共享单车的窘境恐怕共享雨伞等都难以避免。而坏了又不得不新生产再投放,表面上看好像短期拉动了产业的繁荣,但浪费也是不容小觑的。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出现共享单车坟场,造成环境压力,那更多未来被丢弃的雨伞呢?

其次为了支持智能化的共享雨伞,附加的设备和投放也不少,比如用于自动借伞和还伞的柜子,比如开发相应的软件和平台等等,本来10元可以搞定的事情却要花成千上万元才完成,一柜子的伞可能都不如那个机器贵。

其实同样命运的还有共享篮球,甚至不排除共享充电宝也是这样的命运。究其根源,还是这类共享的模式出了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没有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发挥作用而是换了马甲的“租赁”而已。而租赁模式就有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我需要吗?我该租还是该买?这种模式经济合理吗?如果不能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那么任何共享,尤其是类似雨伞这种低值产品的共享,不过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自嗨,看上去都不那么美的水中花而已。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店铺数据统计

    关注店铺:32人
    店铺收藏:16次
    服务交易:2笔
    服务评价: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