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加八角城:历史悠久的古城秘境
746
甘加八角城,因其建筑格局奇特、历经千年仍保存较为完整,关键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使其带着浓厚而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爱好者前往一探究竟。八角城,藏语称“卡尔昂”,藏文史称“雍仲卡尔”,因外形如佛教符号“卍”(“卍”藏语称雍仲,意为永恒),实际上是一个空心的“十”字形城,该城各角上设城墩八个,形成八角,因而得名。八角城位于甘肃省夏河县甘加滩东部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台地上,是古代防御性极强的军事要津。
古城占地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2193米,墙高达10米。东西瓮城有S形通道,城外有护城河,北城依山、无门,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廓,南门外筑有外城。在城堡的设计上突破过去方形、矩形的框架而自成体系,内城外郭,引水护城,壕沟纵横,八角呼应。
八角城的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城堡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掘城壕,内建城堡,引水护城。城墙为夯层夹棍做法,夹棍粗细较均匀,且排列有序。城墙下部夯层较厚,夯土层间的砂石伴有树枝。从建筑设计上看,城墙曲线多、棱角多,整体呈“卍”形状,每一角都在一弓弩的射程之内,易守难攻。保存相对完整的八角城为研究中国古代建城历史和古建筑提供了极高的艺术和科研价值。
古城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3000—3800米之间,属寒冷湿润类型气候,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明显,年均降水量516毫米,年日照时间为2296小时。八角城属于甘加秘境的一部分,甘加秘境是以甘肃西南部夏河县甘加镇为中心,以八角古城、苯教古刹作海寺、白石崖寺、达里加山为核心,构成集崖壁、草原、高原湖泊、古城、古寺、石林、峡谷、史前溶洞等于一体的独特区域。这里是典型的高原草地,理想的天然牧场,周围群山环绕,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碧绿如茵,鲜花盛开,央曲河和央拉河蜿转流淌。古城周围的平地、丘陵、台地上,有古代弃耕的梯田遗迹。
八角城建置的年代一直存有争议,目前有“汉置白石县”、“西夏建城”、“唃厮啰与西夏建”、“青唐唃厮啰政权独建”四种说法,但学界仍没有定论。
八角城地势险要,是“东进关中,西通卫藏,南达川康,北接青海”的咽喉要塞之处,多种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在此互相碰撞和融合。同时也是历代中央政权与吐谷浑、吐蕃、西夏、唃厮啰王朝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塞,千年风霜雨雪的冲刷,穿越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
《汉书》卷二十八下记载:“金城郡辖县十三,其中有白石县,并有离水出西塞外,东至袍罕入河。”这是“汉置白石县”八角城起源说的依据之一。但无论是哪个朝代始建,八角城的关键位置,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上的交通要道,并成为吐蕃地方政权响厮哕“联宋抗夏”、沟通汉藏商路和在西夏截断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线后南线上的驻屯设防之处。
在唐代,八角城称“雕窝城”、“叶公城”,宋崇宁二年改名为循化城。它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军事设置,是中央王朝保护丝绸之路南线畅通和保障邮驿安全的重要设施。唐蕃古道在甘肃省境内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秦州,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临州。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西北行到鄯州,可以称古道东段,全在唐王朝境内,这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城内出土有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和文物。
到了元、明时期,八角城开始废弃,仅作为一座重要的驿站。清代初年准备在这里开垦屯田,但由于自然条件较差未能实施。乾隆年间始有“八角城”的名称出现于史料记载中,民国开始渐渐有人迁往八角城居住,现在形成了藏、汉等民族共住的过百户人家的村落。
经考古专家调查和勘测,八角城在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城建制,属我国古代社会典型的城市风貌。在这里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碎陶片,唐、宋以来的陶片,城外西北高地的汉墓群和出土过王莽时代货币等。扑朔迷离的历史和自成体系的建筑特色,让八角城成为一座极其重要和珍贵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