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交流圈】为什么宁拿“死工资”也不做小生意,因为绝大部分人缺乏这项技能-觅知友社区(兴趣|资讯|时尚|生活)

生意经交流圈

圈公告

做生意,单凭一腔热血蛮干是不行的。要学会吸收成功人士的经验,从而让自己的创业路走得更加顺畅。

为什么宁拿“死工资”也不做小生意,因为绝大部分人缺乏这项技能

727

发布:2019-06-19 08:08:45  来自 晚来天欲雪 觅知友会员

“小生意”看似底层,实际上有的人赚钱不少

2017年,在北京某黄金地段曾经发生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白领小伙子买鸡蛋灌饼,怀疑摊煎饼的大妈少打了一个鸡蛋。


大妈反复解释,可小伙还是不信。最后大妈无奈,只能说道:“我每个月挣3万块钱,还少你这个鸡蛋?”小伙顿时无言以对。

01.jpg

小小的鸡蛋灌饼居然能做到“月入三万”


在平常人看来,白领一般吹着空调在写字楼从事脑力劳动,属于“中高阶层”,多少算个社会中产。而摊煎饼的大妈,一般是那些日夜干着体力活,拿着微薄收入的社会底层。谁会想到一个摊煎饼大妈,能够月入3万呢?更有趣的是,在这个新闻出现后,很多小生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网友纷纷爆料:

“一对卖早餐的夫妻,花5年时间买了房,还买了台宝马。”

“卖烤串的小摊,年入几十万,还给孩子买学区房呢……”

照这么看来,做小生意似乎很有前途啊。你看,很多人辛辛苦苦读十几二十年书,就为了找一份月薪几千的白领工作。但是干点小生意,不要求学历,妥妥地月入上万,很轻松就可以超过普通的职场白领。那现在这些年轻人,要是上不了一些好学校,好专业,还不干脆就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也有个保障。

02.jpg

表面上“高大上”的白领收入也许并不高


相比职场,真正的小生意充满辛酸,甚至并不赚钱

说实话,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少,但他们可能只看到了表面。在新闻报道上,我们往往会看到那些各行各业比较突出的人。打个比方,做小生意的人,每个月赚两三万已经足够让你上新闻了。那么职场大佬每个月要赚多少钱才足够上新闻呢?我们可能要去富豪榜上找了。


所以说,那些推荐小生意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小生意和职场间的区别。所谓小生意,应该是指有限场域中的商业价值交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工商户,比开服装里开副食店了,路边的小餐馆,干洗店等。而我们常说的“死工资”呢,可以简化为基层职场,也就是在公司或者单位里给老板领导打工。这两者主要有三个区别。

03.jpg

很多小生意其实门可罗雀,并不景气


报酬机制不同:小生意是人情交易,而死工资是绩效导向。


小生意和死工资最大的区别,在于报酬机制不同。小生意的本质是人情交换。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不懂,我都是小生意,明明有卖的产品啊,为什么就会是人情交换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产品的同质化是很严重。有几个做小商户的敢说自己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或者是有什么创新的?小便利店,干洗店,便利店,这些产品和服务能有什么差异化呢?


如果说有,最多就是近几年的“互联网+”,让商家能够有一些团购、外卖平台,多一些销售渠道。然而这些供货渠道也并不唯一。所以说,小生意其实更像服务业,服务态度和购买体验是可能比产品更重要。因此客户的印象,尤其是咱们这条街、这个小区、这个区域对你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小生意的成败。我们和乡里乡亲、街坊邻居越熟,我们的认可度就越高,销售额也越大,挣的钱也更多。

04.jpg

很多小生意说到底仍是“人情交换”


再说一说职场。这里的报酬应该是跟你的绩效和贡献度成正比。如果有能力,你可以最大限度的达成更好的业绩,赚取更多薪水。也许职场中有一些人情关系,但绩效是最终指标,如果只看人情,谁也无法在职场中走到最后。所以说,小生意对那些情商不高的人并不友好。


进入门槛不同:小生意看成本,职场看能力


小生意说的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创业。但这个创业一般是传统行业。因此行业的进入门槛比较高。比如盘下一个小店需要多少转让费,花多少钱重新装修,花多少钱运营,请几个员工,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所以说,小生意的进入门槛主要是在资金。


而职场的进入成本自然就是我们的能力,能力够强,面试申请相应的岗位就行了。大部分人都是靠能力面试进入相应的公司岗位,很少有花钱买岗位的情况。

05.jpg

职场担心自己吃饭,而小生意还会“亏本”


工作状态不同:小生意劳心劳力怕折本,职场多多少少有保障


小生意都是老板辛苦劳累,一个个环节从头盯到尾。我身边就有一位朋友开了个小餐馆。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去菜市场买菜。花三个两小时把一天的菜买回来,接着就开始洗菜,择菜,切菜。再到中午开餐,一直忙忙叨叨到下午两三点。


稍事休息,又到了晚饭时间,从四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中间忙里偷闲吃两顿饭。最后十一二点回家,周而复始。时不时碰上喝酒的闹事,还得给人“免单”,息事宁人。职场中经常把“996”看作酷刑,我们不妨看看,那些做小生意的,表面上看是个老板,实际上“累成狗”。就像《武林外传》里的掌柜,佟湘玉。开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宾馆,却天天闹得鸡飞狗跳,她最后发财了吗?

06.jpg

《武林外传》虽然搞笑,但“佟湘玉”或许才是小老板的真实写照


当然,这里不是想说职场不忙。只是想强调职场并没有做小生意那样的生活和心理压力。职场的确是有很多工作,压得我们心烦意乱,忙不过来。但是毕竟职场只是为自己的工资收入做考虑。即使累,我们也有一个相对预期:虽然忙,也能获得相应报酬。但是小生意能这样吗?很多小老板光对付日常生意就已经拼尽了全力,还不知道最后是赚钱还是赔本。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要求各方面能力不错的职场工作,和一个要求有本钱、能抗压、情商高的小生意。哪个更适于大部分人?很明显是前者。尤其是对于那些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年轻人,很多90后,95后,本身就厌恶人情关系,现在让他们靠这东西吃饭,他们怎么会愿意。现在很多小个体工商户,都是4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就算有些年轻的,大多也是让亲戚带着做。


人情交换下的小生意,大部分人干得不愠不火:发不了财也饿不死。你以为自己是月入三万的大妈,实际上可能是折腾半天还赚不了钱的“佟湘玉”。


做好小生意的利器:印象管理。

既然小生意的本质是人情交换,那么如何来促成人情交换呢?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印象管理。


什么意思呢?所谓印象管理,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管理别人对你的印象。中国有句老话:人生如戏。戈夫曼也这么认为,他觉得社会系统就像一个舞台,这构成了生活的基本场景。而舞台上的运行规则就像一个剧本,为每个社会角色都赋予了相应的行为规范。


印象管理来自于社会的“角色论”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越接角色设定,也就是说越符合“人设”,这个人将更加适应社会,获得更多利益,甚至成为舞台中的“大明星”。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角色,那么他很可能被其他角色边缘化甚至抛弃。所以说印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打造人设的过程。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戈夫曼提供了三个步骤。


步骤一:了解规范

了解规范就是指要了解的行角色的行为规范。比如我们想要进入银行工作,那就应该了解银行有哪些着装礼仪、言行举止方面的要求,或者有哪些知识技能门槛。这就是人们对一个银行工作人员的社会期待。当我们了解这些期待,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入这些角色。


当然,了解规范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多角度了解。什么叫多角度了解呢?就是你要站在不同角色,不同群体的角度,去分析人们对这个角色的期待。继续我们刚才银行职员那个例子。假设有一名来办业务的普通客户,他会对银行职员有什么期望呢?当然是希望银行职员服务态度好,效率高,业务熟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技能入手,锻炼自己作为银行职员的能力。

07.jpg

礼仪着装是印象管理的重要一点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如果是面对银行领导,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要求?有可能是希望员工更加服从领导,提出一些正确建议。这时候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服从意识和决策能力,以此满足领导要求。再换一个角度,假如是银行的VIP客户呢?他们要求的肯定又不一样了。所以说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行为规范,更要从各个角度形成一个综合人设,用这个人设要求自己,引导自己。


没有人设,就像没有精装修的毛坯房,即使用足了钢筋水泥,别人也不会被打动。


步骤二: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说我们的形象要符合角色期待,这个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外在形象,即衣着打扮。另一方面是内在形象,也就是平常的言谈举止。

09.jpg

陈宝国饰演的“小老板”


比如我们刚才聊过的“小生意人”。什么样的形象是一个小生意人的形象呢?我们可以看看一个非常著名的小生意人形象:话剧《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我们看看这个典型的小生意人形象如何:


一些灰袍长衫、腰略佝偻、总是低着头垂着眼,贱人总是眉角含笑。对于茶馆经营呢,他信奉父亲也有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这些话看起来虽然糙,但很实在。寥寥几句就把生意人那种市侩、精明和圆滑表达地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茶馆》对于小生意人的描写是触及本质的,这本质正是人情交换。所以王利发这么个人情练达的主角形象才能够深得人心。《茶馆》也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话剧”。


当然,这并不是强调,现代每个小老板都应该像王利发学习。而是说这种人情思维值得我们借鉴,并从形象设计上表达出来。这能让很多人在小生意的经营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自我行动意味着你要学会“讨好”别人


步骤三: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说的就是通过具体行为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有时候光靠我们自己对角色的行为理解和表现还不够。我们应该主动让别人来了解自己,争取其他人的认可,这就是自我行动。把自己摆到别人面前,把形象打入其他人的心智,这样才能形成让人更加深刻和稳定的印象。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提出行6条自我行动的方法。分别是: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住对方的名字;对人真诚;做一个倾听者,鼓励别人谈论自己;谈论别人感兴趣的。


仔细看这6条,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方法其实平常就在用。只是很少有人系统化地把这些全部总结起来,也很少有人把这些招式全都用上。因此,自我行动,不仅是强调我们要从不同方面来影响别人。更是告诉我们,对待人际关系应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


自我行动最主要还是展现自己的积极态度


比如我们走进一个店铺,店员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一般就是:“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这就是典型的让人谈论自己。实际上,自我表现的精髓在于真心诚意地关心对方价值,而不是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赚钱。


举个例子,全世界都认为日本的服务业是最人性化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服务业的经营理念。他们认为:商家不仅要为客户提供合格的服务和产品,更应该让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所以日本的商家都非常重视维护客户的情绪。他们总能感触到消费者的细微需求和微妙变化。因此自我行动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能够认真考虑对方的价值需求,而不是仅仅提供流水线上的产品。

11.jpg

很多人觉得,做小生意很赚钱,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小生意就是人情交换,当个小老板往往充满辛酸,甘苦自知。如果要真正靠小生意赚钱,不妨学习一下印象管理,给自己一个能实现价值的“人设”。


毕竟,在人情交换的生意场中,只有通过价值才能抓住人心。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她创建的圈子
查看更多 a
她加入的圈子
查看更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