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饭局:每个人都是演员,认真卖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763
我们是一个200人不到的公司,这次聚餐打的旗号是两个部门联谊,大约30人参加,从分管业务的高层领导,到中层部门经理,再到像我这样的小兵一应俱全。“部门联谊”4个字虽然简单,但含义丰富,根本原因是我们部门要与对方部门明年联手推进一些工作,在具体工作开展前双方混个脸熟,好歹一张桌子上吃过饭,以后说话办事儿就没那么生分了,所以这顿饭对双方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来年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谓“用心良苦”。由于高层领导授意,所以两个中层部门经理自然都十分重视,分别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临时会务小组,解决饭局上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的问题,目标就一个:满意!
为此会务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第一问题是去哪里吃。高层领导毕竟见多识广,推荐了一个我们谁都没听说过的地方,结果去网上搜,打114查号台问,居然都找不到,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这家餐馆位于另一个城市的总店,才被告知人家还没在我们这个城市开分店。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按照另外一个高层领导的指示找一个体面不贵,能容纳30人包间的餐馆。但各大网红餐馆爆满,想找到这么个地方还真不容易,大家一边头脑风暴城里比较熟知的餐馆,一边在网上查,还分头打电话定位,折腾了半天好歹找到了一个基本符合条件的地方,会务组内部决定后并向相关领导进行汇报确认,最有经验的同事大姐还和大家统一口径:“如果领导问起怎么选了这个地方,大家就说现在餐馆很难预定,只有这里比较符合条件。”
接下来就是喝什么和玩什么,前者简单,因为对方高层领导是某个品牌酒的“粉丝”,常年囤货,到时候带过去就可以了。饭局中间玩的游戏就在网上找了一些,雅俗共赏,最重要的是不过火,方便领导与民同乐。这些大的事务性工作商讨完以后,又到了另外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不让饭局冷场,把气氛活跃起来?从座位安排,到主持人指定,再到暖场、喝酒等细节都一一进行了确认,最后形成饭局晚会流程单和备忘录保证万无一失。
等到了饭局那一天,通知18点半开始,但因为各种原因,18点半稀稀落落才到了几个人,大家松松散散地坐着聊天,一片悠闲轻松之态。过了一会儿,一位高层领导来了,这个时候好像有一个无形的导演,挥了一下手,喊了一声“action”(行动、开始),大家马上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闲坐在一边的几个同事迅速围了过来,有的寒暄,有的问候,还有的同事和领导谈起某项工作,领导就像一块吸铁石,把零星散落在房间的人吸引到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气场”吧。
大概19点半,另外一位高层领导终于到了,饭局正式开始。大家一落座,一位高层领导就发话,给每张桌子指定了“酒司令”,负责让大家“喝好”。我们这桌的“酒司令”是个沉稳的老同志,“语重心长”对大家说,先赶快吃菜,一会儿再喝。吃了一会儿,一位高层领导首先站出来挨桌敬酒,到了我们这桌说:“你们这桌好像不热闹,老李你身为‘酒司令’,得让大家喝高兴……”领导走后,“酒司令”马上张罗大家碰杯,然后自己先“走出去”给领导敬酒,与其他桌喝酒,回来以后开始“布局”,一会儿谁单独去给哪个领导敬酒,一会儿谁和谁去给哪个领导敬酒,我们也都轮番上阵与认识、不认识的领导说着感谢寒暄的话,与熟悉、不熟悉的同事开着或俗或雅的玩笑,整个包间里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
喝得差不多了,领导开始讲故事,说笑话,为了活跃气氛,大概也为了展示一个与平时形象不同的自己,所以讲的笑话还带点“颜色”的……大家也都笑得前仰后合,最后按照安排做了游戏,大家拿了小奖品,饭局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领导表示很满意。
在这座城市里,在整个中国大地,从白天的办公室,到晚上的饭局,每天有多少类似的戏码在上演?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在不同场合认真卖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刻不得停歇。但这些角色的戏码有多少是必须的,又有多少是发自本心?领导在办公室是否真的愿意摆起那副威严,到了饭局时是否真的愿意放下?那些笑话是否真的那么好笑,那些笑声是否只是场合的需要?
又有多少像我这样笨嘴拙舌的人举起酒杯时突然觉得无话可说,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敬酒词丰满一点儿,不那么干巴巴、赤裸裸?那“哈哈”笑声的背后,有多少是自发的,不是“被快乐”?领导不容易,员工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也许不愿意,但还要上演这一幕幕话剧。下班的晚上,坐在家里陪父母聊聊天,看看电视,甚至自己发发呆,是不是更好一点儿?可我们似乎更喜欢群体出动,彼此心知肚明地上演一场大戏,人们在自己一手制造的江湖里,让自己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