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变为艺术品,她靠剪纸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741
姜艳华总是趁着春节前人们购买年货的旺季,把平时积攒的窗花带到附近的市场上推销叫卖。一直以来姜艳华的剪纸在当地是又叫好又叫座,她自己对自己的剪纸也一直感觉很不错。
1995年4月,姜艳华听到全国妇联组织“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的消息,喜出望外,为了这个比赛,姜艳华日以继夜的准备,她要把能够体现自己剪纸水平的作品带到大赛去。
一段时间后,北京组委会来了电话,姜艳华的作品被评为鼓励奖。姜艳华感到很失望。她不明白自己剪纸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她问了组委会,组委会曹小艳说她没跟上大会的主题“平等、发展、和平。”姜艳华意识到,没有主题的产品也难以有大的发展。
大赛后,她开始查找资料,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传说、习俗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剪纸内容的丰富,加上赫赫有名的“中华巧女”之名,姜艳华决定尝试新的更大的市场。
1997年,秦皇岛市委统战部联络科长俞振常找到姜艳华家,我们秦皇岛市委统战部举办一场晚会,庆祝香港回归,跟她商量能不能专门制作一幅迎接香港回归的剪纸,特别是大幅的。
过了两天,他们来到姜艳华家,她拿出两幅剪纸艺术,篇幅比较大,创意比较好。是以五星红旗做背景,前面是天安门城楼图案,上面有表明香港回归的字样,这是其中一幅。当时看了非常满意。
但满意的剪纸却让人面临了包装的尴尬,她担心包装的问题会影响剪纸的销路。她开始多方想办法,希望她的剪纸也能够像其他的艺术品一样走上大雅之堂,提高档次,卖出个好价钱。
有一天,她终于有了机会。秦皇岛的山水总能够吸引来不少的画家到这里写生,徐中兴来写生的时候,刚好住在了姜艳华家的附近。姜艳华便对他说了难处,徐中兴听完,说要先看看作品。
看到作品,徐中兴很欣赏姜艳华的剪纸,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她想办法攻克包装上的难题。 为了把红色的带窟窿眼儿的剪纸装裱起来,徐中兴和姜艳华数不清做了多少次试验,费劲了周折,最终他们才实验成功,终于把原来只能当作窗花的剪纸做成了装裱画。
他们还各取所长,共同开发了新市场。他们把书法、国画和剪纸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品位更高的作品。
在姜艳华手里,剪纸从原来的地摊产品,摇身一变成了像书画作品一样的艺术品,冠冕堂皇地挂到了民间工艺品市场的墙上,她的年收入也变成了十几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