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交流圈】禁运和断供会阻断我国的科技进步吗?——由历史经验看对技术封锁的应-觅知友社区(兴趣|资讯|时尚|生活)

生意经交流圈

圈公告

做生意,单凭一腔热血蛮干是不行的。要学会吸收成功人士的经验,从而让自己的创业路走得更加顺畅。

禁运和断供会阻断我国的科技进步吗?——由历史经验看对技术封锁的应

704

03.jpg

近来,美国当局对于中国的科技企业可谓是“礼遇有加”。继对中兴、华为屡施重手之后,又将超过一百四十家中国机构列入所谓实体名单,禁止其获得芯片及关键技术。美国高层频繁出访,在各种场合总不忘“苦口婆心”,劝说当地政府与美国一致站队,并胁迫跨国科技公司对中国科技企业实行禁运。同时,美方以各种手段限制中国学生在美国高校就读科技类专业,妨碍中国学者赴美进行学术交流。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当局意欲通过高科技产品和人才的双重断供,对中国搞技术封锁,阻止中国科技向高端进一步跃迁。


面对美国的断供和封锁,国内有些声音对此感到悲观。毕竟,美国近几十年一直都是全球的头号科技强国,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领域的首要学习对象。如今,从前的师傅脸色一变,猛然间对你挥出几记重拳,难免不教人有些忐忑。不过,冷静下来想想,美国是否真的能够通过禁运和断供来打断中国科技的发展,保证自身的科技霸权万世不易呢?


从历史上看,对某个国家搞技术封锁并非新事,但能真正“封得住,藏得实”的却没有几例。技术封锁很难成功,是因为重大科技成果一旦出现,便有从其发源地向全球扩散的趋势,这是任何政府都无法阻挡的。高科技不是宝石和金条,不能够往地库里一锁便万事大吉。科技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知识体系,而任何强制手段和壁垒都无法阻止知识的外溢。

01.jpg

面对技术壁垒,突破封锁最快、最有效的对策莫过于重奖外来人才,鼓励先进生产力移入。美国总爱批评别人搞“强制技术转让”,但事实上,只要一国能够给人才提供足够好的条件和奖励,能为拥有领先产能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市场,掌握高技术的专家与企业总会排除万难过来,“犹水之就下”,根本用不着强制。


两个多世纪以前,英国为了维持其科技霸主地位,严禁将工业设备和图纸运往海外,违反者可被处以高达500磅(约合今日40万人民币)的罚金。英政府还不准产业工人出洋,并逮捕试图招募英国本地工人出国的外国人。那时候,美国建国不久,开国元老汉密尔顿为了获得先进的机器技术,命令财政部对来自英国的纺织工人发放高额津贴——特别是那些能够仿制纺织机的工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1789年,英国纺织技术专家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打扮成农民,成功避过检查,乘船抵达纽约,随后帮助美国迅速建立了纺织工业,让英国人恼怒却无可奈何。



同样的道理,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实行封锁,但是美国商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就组建各种说客团体,呼吁美国政府改善对华关系,最终有力地推动了美中解冻和美国对华禁运的放松。1990年代之初,面对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异议和杂音,由美国大型跨国企业牵头的诸多利益团体频繁奔走于国会和政府部门之间,不遗余力地游说当局保持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


显然,掌握当时最先进产能的美国企业不断为大洋彼岸的中国说情,绝非出于任何行政手段的强迫,而是广阔的中国市场强大的磁吸作用。由此可见,只要国家的政策和市场能够能够保持对国际人才和产能的吸引力,外部的封锁就并不可怕了。当然,今日的高科技体系越来越复杂,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依靠某个特定的专家和外企来实现整个产业的高端跃迁,但吸引外部高端人才和企业仍然是最有效的打破封锁,突破技术瓶颈的方法。


在极端状况下,技术封锁不仅包含禁运和断供,还同时伴随着双方人员交通和经济的隔绝。比如冷战时的美国和苏联,双方之间莫说技术专家,就连普通百姓的来往都极为困难;两大阵营在经济上也是自成体系,跨阵营的外贸少之又少,而苏联企业到美国去投资更属天方夜谭。这个时候,对于经济和技术上处于弱势的一方而言,靠引才和市场吸引力来突破封锁就不容易实行了。

04.jpg

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不久即开始对苏联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但是,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苏联的科技并未在封锁之下停止进步——苏联紧随美国之后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甚至还率先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位宇航员送入了太空,让美国大感焦虑。直到冷战中后期,苏联仍能在航天、核能、物理、数学、军工等领域保持先进水平并取得世界级成果。


与之类似,中国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就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禁运,1960年中苏交恶后,苏联对中国采取了“撤专家,毁图纸”的断供策略。尽管同时承受着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技术封锁,中国仍然实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科技成就,其中从完成原子弹试爆(1964)到氢弹试爆(1967)仅相隔32个月,创下世界最短记录。截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从无到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主建立了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为随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以上可见,霸权国家就算使用最严酷的封锁手段,仍然不可能压制住他国,尤其是大国的科技进步。被封锁的一方哪怕无法直接引进人才和技术,仍可通过对目标领域理论的研究和信息收集,判断先进科技发展的大概轨道,启动举国机制,在关键领域取得先行突破。


综上所述,对于美国的禁运断供,我们无需对未来过于悲观。美国的封锁在近期可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海外业务带来不小的挑战,但从长远上看无法阻断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我们应该对中国在压力下保持前进的前景有充分信心。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经济来看,中国都是大国,对于技术封锁的承受能力要比中小型国家强得多。简而言之,中国最好的应对策略,概括起来就是大力吸引人才、发挥市场作用、提倡自主精神。



首先,中国应加大对国际科技人才的吸纳力度。

吸收海外人才,其重点不应仅是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学者,还应包括世界各国的科技精英和翘楚。他们若能长期驻华工作,必能带来科技领域的先进知识及人际网络,对中国突破封锁大有助益。当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但仍不是全球领先的工作目的地,在中国境内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效力的外国人一直偏少。事实上,中国沿海许多城市的发展程度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完全有能力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前来定居。为此,需要改革当前的移民法规,简化外籍人才的出入境和定居流程,扩大中国“绿卡”的发放面,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科技人才,应给予高额补贴并鼓励其继续留华。

02.jpg

第二,进一步发挥广阔的国内市场作用,将之作为对抗封锁的最大依靠。

贸易摩擦和断供不应打乱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未来,应坚定不移地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外国优质产品和先进企业进入中国,追求国企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性,促进高质量消费。只要中国能够保持住14亿人口规模的世界最大市场吸引力,美国的封锁就难以长期持续。按人均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拥有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经营多年,将大量产品销往中国市场并获得大量利润。美国的断供和封锁将严重阻碍这些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它们的商业信誉和全球地位。在特朗普政府强令谷歌等科技企业对华为断供之后,相关美国企业的股票价值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为此,谷歌近期正游说特朗普政府,希望当局能够重新考虑对华为的断供政策。


从另一方面看,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实质上是用行政手段将自身企业赶出中国市场,而美企撤出所留下的市场真空,会很快被国内企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领先企业填补。毕竟,美国在科技领域是世界上领先的供应者,但绝非唯一的提供者。美国在这场“断供”摩擦中,损失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包括其在互联网服务、芯片、国际标准和学术方面的公共产品提供者地位。时间将证明,美国对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进行所谓的“封锁”,如同筑墙包围大洋,最终必然徒劳无功。


第三,发扬自主精神,认清自身在科技领域的短板,发挥体制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尽早摆脱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

建国以来,我国曾在多年的外部封锁下成功地推进了国内科技的进步。如今,时代虽然不同,但从前的宝贵经验仍不失意义。应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关键环节进行评估,准确找出薄弱部分,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努力进行技术攻关,在关键领域首先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实现中国产品的“能用”,再进一步向“好用”迈进。在提倡自主精神的同时,必须保持向外学习的心态,积极向先进国家“取经”,防止闭门造车。国家不能包办所有科技领域的研究,而应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市场的能动作用,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为科技进步提供最大推力。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他创建的圈子
查看更多 a
他加入的圈子
查看更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