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部门发文:要让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创业培训重要阵地
766
近日,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让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年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并建设一大批面向重点人群、学习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资源库。
解决“长短腿”难题
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既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普遍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即重视学历教育,而就业、创业、培训开展不足。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存在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不高、课程及资源不足、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够、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因此,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培训提出了根本遵旨和新的要求: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5月18日,国务院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确定了具体措施,要求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并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确定针对性培训对象
为了解决当前职业培训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行动计划确定了针对性的培训对象,主要围绕三类群体展开。
首先是对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建筑新技术应用、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方式,促进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其次,对重点人群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例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大学生、退役军人就业技能训练班;加强适应残疾人特点的民间工艺、医疗按摩等领域培训;涉农职业院校送培训下乡,把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农牧场,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通过加强对重点就业群体的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
第三,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面向长期失业青年、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开发周期短、需求大、易就业的培训项目。如开展家政、养老、护工、育婴、电商、快递、手工等领域初级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在提供就业培训的同时,还要突出帮、教、扶等特点,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择优推荐工作,提供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实现培训即招工、培训即就业的目标。
科学应对培训挑战
行动计划为将职业院校打造成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提供了顶层设计,但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将政策落地时,职业院校仍面临不小挑战。
在北京市商业学校副校长黄凤文看来,第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完成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的问题。“职业院校大多是事业单位,招聘的教师多是从校门直接走出来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理论功底较为深厚,但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而职业培训恰恰要给具有丰富经验和实战能力的企业员工开展培训,这无疑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凤文撰文说。
此外,如何设计出能够满足企业实际运行需要的培训课程,以及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培训管理,同样是职业院校面临的挑战。对此,黄凤文认为,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机构、组织专业人员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开拓培训市场不同于学校按学期招生,而是需要常年持续不断进行招生,而且更多与企业、社会人员打交道,因此培训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市场开拓团队。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要组建相对独立的培训教学团队、研发团队、组织实施团队和服务保障团队,从而保证职业培训高质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