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这些关于教育的声音值得我们记住
700
“2019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议题(71.1%)最受期待。
今年的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带着大家的期许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提案
两会过后,这些教育提案又值得我们怎样深入思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为教育创新研究机构,关注教育动态,致力于通过专业化研究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此次两会,我们收集了十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教育提案,涵盖师生“减负”、学前教育、农村教育,流动儿童学校等多个领域。和您一同思考2019中国教育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韩平
中小学生减负最受关注,课外活动成包袱
校园活动是对教育教育活动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提升孩子综合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如果过多过滥,就会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包袱。韩平建议,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该整合的整合,该取消的取消。就浙江省而言,接下来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学生的校园活动进行梳理,设立准入机制,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整合到课程中去。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
减少教师“隐性”减负
老师在日常教训中有很重的负担。比如,隐性教学时间多,各级各类任务摊派让教师非教学任务过重,家庭、社会转嫁给教师过多的教育责任。刘希娅提出三条解决办法:量化教师工作量,将超时工作纳入工作量;减少任务摊派,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形成教育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
学习类APP进校园应避免“一刀切”式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的提案》。朱永新表示,规范化的管理是好的,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会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应用造成影响,也容易导致在线教育合法性受到质疑,引发民营资本的退出,影响教育资源公平利用及均衡发展。朱永新建议一是要主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事业,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要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三是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周洪宇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放管服”如何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在当日举行的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表示,今年他向两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议案。当教育进入新时代,如何以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这份“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议案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及学者的高度关注。
“‘放管服’的‘放’是简政放权,‘管’是管办结合,‘服’是优化服务,这三者,放是前提、管是基础、服是目的。尤其是放,其核心是对政府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边界的相互关系,关键是如何对政府在管理上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进行有效控制和弥补,真正让政府能够归位。”周洪宇说。在他看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科学性与效率性问题,要真正释放基层教育改革的活力和创造力,就要敢于自我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优质教育应向农村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带来了多份提案,包括《关于多部门统筹保障适龄残障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建议》,以及《关于保障贫困地区儿童课外阅读消除城乡阅读鸿沟的建议》。
俞敏洪认为,农村老师的待遇应该要比城市老师的待遇有更明显的提高,只有这样优质教育资源才会往农村倾斜,这需要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俞敏洪去年在一些农村小学调研时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也有国家配置的信息系统,但几乎没有书籍。“阅读会拉开农村和城市孩子的差距。”为此,俞敏洪认为,网络教育能成为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和工具。
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
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建议从九年义务教育向12年义务教育扩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如今双职工家庭非常多,小两口在城市里打工,孩子学前教育问题是个大问题。但如今学前教育费用偏高,普通家庭负担重。早在2011年,针对入托难、入园难问题,买世蕊就重点走访了16所幼儿园,与86名幼教座谈,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李先兰
逐步打破户籍限制,外来工子女在当地平等入学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先兰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和义务后教育保障的建议》。李先兰提出,各类民办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在软硬件、教学质量方面都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和义务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就读公办学校的愿望非常强烈。
李先兰建议:一、扩大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覆盖范围。在义务教育阶段年限暂未有变化的情况下,把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纳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中,享受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同时放宽积分入学政策,把更多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到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
二、加大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各地应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通过科学地预测人口,顺应人口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简化和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和高中的条件;加大省级统筹,推动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并全部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和“两免一补”补助范围,在条件满足时,将购买的民办学校转化为公办学校。
三、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平等入学。落实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政策,逐步打破户籍地域限制,开放高中教育,推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中考,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同档同分录取。
全国政协委员李健
为职业教育正名,大专生应增设“副学士”学位
破解职业教育生源和质量难题的掣肘还是要解决“名分”问题。“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不能安心在职业院校就读,就是觉得职校生不入流,是考不上大学没有学位可读的无奈之选。” “为了完善我国学位制度,更为了配合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建议增设副学士学位,形成‘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四个层级。”增设副学士学位,能极大引导高职院校明确培养定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杨文
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提高幼教待遇
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幼儿园在职教职员工419.29万人,在园儿童4600.14万人,师生比为1:11,离《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的1:5-1:7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全国幼教师资缺口至少在400万以上。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继续实施,这一缺口数字会持续上升。一是师资数量缺口较大。二是职前师资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对接。三是在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杨文在提案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缓解幼教师资的社会需求矛盾。一是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招生计划。在国家和各省市本专科招生计划增量中,适度向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优质学前教育专业倾斜,弥补幼教师资供与求严重失调的问题。二是扩大免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实施免费师范生农村或偏远地区专项计划,并将免费师范生政策向办学规范、师资力量雄厚、社会认可度高的民办高校开放。
第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完善职后幼教师资培训体系,提升幼师从业水平。第四,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
全国人大代表邓丽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2018年8月,家庭教育立法正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第三类立法项目。为了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本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党组成员邓丽联名代表共同提交《关于加快家庭教育立法的议案》。“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是解决当前家庭教育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邓丽代表提到,从未成年人突出问题分析看,未成年人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根源与家庭或者父母的监护密不可分。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未成年人自杀及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一些家长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突出问题,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对未成年人成长以及家庭、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加上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认为是私领域的事情,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未被纳入公共服务,工作推进缺乏必要的机制、政策和资源保障,目前存在着家庭教育质量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均、阵地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部门联动统筹协调资源乏力等突出问题。
为此,她建议,亟须通过加快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确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从制度层面推进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