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我们自己的反应,影响孩子进入良性循环
624
能够根据需要自主地改变行为习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要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改变习惯,就要学会回顾自己曾经做出的成功的改变:你印象最深刻的、影响孩子行为习惯改变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误解这个问题,他们回想起一件事情的决策或者一次顿悟,将其与行为习惯的改变混为一谈。
一位妈妈谈起孩子学钢琴的事,每天督促孩子练习钢琴,都像是一场战争,后来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停止了对钢琴的学习。现在孩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高高兴兴去学习书法。——这只是人生岔路口的一个选择,并不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改变。
类似的还有一位妈妈,她曾经总是批评孩子,孩子也总是和她顶嘴。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总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我应该少批评、多鼓励”。——这是对亲子关系的领悟,除非它显著改变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否则这只能称为一种领悟。
还有很多人把在体力和脑力上付出的努力当成行为习惯的改变。比如让孩子参加演讲班,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参加某个夏令营/冬令营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这是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并没有改变什么行为习惯。
不知道改变什么,就永远不可能有积极的改变
我们希望还用拥有优秀的品质,比如热情、勇敢诚信、正直、耐心、慷慨、谦逊等等。它们是永恒的美德,我们尝试着努力把这些品德灌输到孩子身上。找机会让孩子参加表彰会,听各种演讲。
但这样灌输美德,并不能强迫孩子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如果没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去改变,不论听到多么精彩而流畅的演讲,都很难诱发孩子做出持久的改变。他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同意,大笑或者流泪,然后回去继续走老路,仿佛一颗石子丢进水里,泛起一阵涟漪又复归平静。
导致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是缺少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规划。每个人大脑里都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策划人,和一个见识短浅的执行者。我们很容易让“策划人”热血沸腾,但是要想真正做出积极改变,“策划者”必须能够让“执行者”行动并且坚持下去才行。
帮助孩子成为他理想的自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衡量决定他的两股力量:环境,和他自身。
开启一个牢不可破的投入度循环
孩子并非总是只想做“想要”的事,只想着玩、只想着享受。只要稍加引导,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是,在孩子想到要做什么之后,帮助他来完成这些事。
帮助孩子改变,绝不是只是帮助孩子制定目标,督促目标的实现那么简单。
有了目标之后,孩子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环境。环境中有无处不在的诱因,我们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环境的触发力量总是出乎意料。
我们帮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什么,他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是他的“教练”和支持者。这样孩子就不是无助地站在轨道上,等着疾驰的“环境列车”把他带走。
孩子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彼此促进的,在环境塑造他的同时,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塑造环境,最终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平衡状态——投入度循环。
涵涵数学成绩不太好,这让曾经是学霸的妈妈十分难以接受。妈妈开始的时候还能耐心讲解,但孩子经常做错一些简单的题目,所以妈妈越来越压不住火。
每次发生这种情况,都是一个诱因,对此妈妈都有多种冲动可以选择,但并非每一种都是理想的。
怒不可遏,批评孩子“心思都用哪儿去了,还是你太笨,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一错再错”。——这样是在激化自己当前的不良情绪。
告诉孩子,你先自己检查,当你所有作业都完成的时候,我再帮你检查一遍。——这是把这个诱发时刻推迟到容易处理的时候。
告诉孩子,正确与否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能根据老师的批改订正就可以了。——这是把责任还给孩子,但是对于能力、方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的孩子,并不是应该放手的时候。
想着以给孩子报个辅导班,自己就不用管了。这对于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的家长,是一种选择。但是,孩子教育包括能力、方法、习惯和品格不同层面的引导,辅导班不能承载这些内容。
这些都是自然的冲动,不留心的时候,我们迷失于自己的行为和感觉中,很容易被触发。从诱因到冲动再到行为,他们一次发生,但是间隔时间非常短。诱因引发冲动,冲动引发行为,行为又会引发下一个诱因,如此循环不止。
有时候诱因是有益的,但我们实际上没有认真甄别,就幸运地“碰巧”,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当我们留意到这种场景下的诱因,就能延迟诱发冲动的时间,让我们考虑面前的选项,做出更好的选择。涵涵妈妈后来就是这样调整了自己的行为。
遇到孩子不会做,我先做几个深呼吸,这让我在爆发之前得以有时间思考。孩子不是故意和我做对,他很紧张、自责、害怕,我发火无济于事,因为不会而第一发火到现在,时间也不短了,孩子状况越来越差,我必须要做出改变。
做不对,是知识点掌握不扎实,或者练习不够。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是最好的办法,先让孩子复习相关的课本内容,再让孩子把我当学生给我讲解,再从中发现问题;如果练习不够,就根据易错题型强化练习。
就这样孩子每次做错,不再是被骂,而是能够有机会去有针对性的提高。他感受到了自己也是可以学会的,而且自己的能力正在提高,成绩也在变好,渐渐地对数学的自信上来了。
当我们留意自己的对诱因的反应,认清一个诱因的本质,并且明智地采取了恰当的应对行为。行为又创造了一个诱因,诱发了孩子更良好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涵涵妈妈通过自己的积极改变,诱发了孩子的积极行为,孩子的改变给了妈妈信心,她们进入了一个投入度循环。
我们是孩子的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自然的的冲动,改变自己缺少思考的行为,通过尝试让自己成为孩子积极行为的诱因,就能建立一个稳定、良性的投入度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