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技术型手段并非越多越好,简单的五步法最实用
763
妈妈们很关注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会想要学会各种各样的策略性技巧,但实际上你如果有机会问问孩子的语文老师,他们也许会告诉你:技巧并非越多越好,专注于一组有效的策略让你的孩子先掌握每个应用等级的策略,在孩子单独阅读时能够活学活用,当孩子某一组学习策略能够灵活应用之后,再给孩子增加其他的能力模块,来的会更容易。
阅读理解策略哪家强?孩子的语文老师最强,但是更多的家长没有机会和老师讨论教学策略、教学技巧,家长也不一定有老师丰富的引导经验和能力,所以会觉得很无助。
今天,我要把老师常用的“阅读五步法”分享给大家,五步法你的孩子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但是很多孩子已经把老师所教授的学习方法当成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只不过我们的家长并没有理解,也没有在孩子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去激活罢了!
第一步:调查取证阶段。
在老师讲解课文之前,老师会要求孩子“调查取证”,快速的读课文。并提醒孩子们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文章的插图、文中的图表、文章的第一段、最后一段、文章的补充材料等。
这一步看起来很简单,所以“认识”文字的孩子都能做到,但是不一样的参与度,效果却大不相同。
第二步:主动提出问题阶段。
在学校,所有老师经常说的段子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预习,可如何带着问题,不加引导和方法示范,不少孩子是很难掌握这个能力值的。哪些问题是问题呢?
1.陌生的单词、词组、句型、公式。
2.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不熟悉的概念等。
3.不太懂的有一定思考意义的内容,比如作者的写作目的,如何理解文章的背景等。
第三步:主动仔细的阅读课文。
当孩子第二遍阅读之后,带着问题去再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利用上下文的线索来确定他们不理解的部分。重新规划自己的“理解深度”,去掉已经解决的问题,留下还未解决的问题或者新发现的问题,自己新的思考。
这一步至关重要,不是说孩子能解决多少问题,而是他们在思考,跟着文字的节奏在思考,这比快速的读来的更有价值。在仔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何将读到的文本信息分组、分模块、分成小单元,这是很多孩子“最不容易”掌握的技巧。
讲文本信息分成不同的模块看起来好像不难,但这一阅读策略很多孩子都不够健全,在分块的过程中孩子挑战性的将文本分成易于管理和理解的小部分。在把内容分小块的过程中,有助于孩子识别关键词,有助于孩子组织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帮助孩子有效的组合各小块的信息。
比如:一段文字可以分解成很多段落。一段文字可以分解成句子。句子可以分出结构。
给段落编号、用不同颜色的比突出显示重点句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文字背后表达的信息。
第四步:复述读完的内容。
带着问题读完课文之后,孩子要能够“复述”读过的信息。
复述并不是背诵,而是孩子调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把读完的文本信息总结出来。
去掉细节,留下粗线条的枝干,这样的总结过程能够帮助孩子概念化自己所读的内容。
除了粗线条的文章大意之外,还有更多的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共情”的地方,自己是如何理解的、如何和以往的经验产生共情,如何将新学到的内容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第五步:有价值的对话很重要。
孩子读完文章,能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归纳提升,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一过程中家长或者老师如果能有效的引导,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学校老师经常是分组讨论),有效的延展,孩子的理解就会越有深度。所以,在学校老师通过对话、提问、小组探讨、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来帮孩子深度的思考、归纳和总结。
在帮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也是可以参考这些方法进行的。其中思维导图是很好的道具,家长只要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每个阶段去引导自己的孩子思考,学校的效率就会提升,思考的深度就会加强。
以上五步的方法,是学校老师常用的,在家里带着孩子阅读时,家长可以缩减为三步。
1.第一步独立阅读,重点关注细节和作者以及读者的想法,鼓励孩子标注特别标签提升注意力。
2.第二步独立阅读,集中在文字的表达和文章的结构上,围绕观点、强调关键细节引导孩子阅读。
3.第三步互动式阅读,和孩子一起合作提问,基于文本中的问题,将文本链接到其它的信息源来分析。其它信息源包括孩子掌握的信息、家长掌握的信息、希望孩子掌握的信息和方法等。
再次强调:阅读过程是思考的过程,但并不代表孩子所读的每一本书都要这样深度的拆解,孩子会很排斥这样的方式,孩子读十本中有一本和孩子来训练思考的技巧,就足够的。在时间上,每周争取有一次带着孩子深度阅读的过程,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