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睡觉出汗怎么回事睡觉出汗真相竟是这样
2740
一、大人睡觉出汗怎么回事
睡前活动过多
睡前运动不但会使人体出现流汗的现象,而且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突然使自身出现盗汗。因为运动量较大,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导致体温的上升,汗腺分泌汗液量也会增加,这样就会出现睡觉出汗的现象。这种方式出汗属于生理盗汗不必担心。
血钙偏低患者
除了骨骼中需要钙之外,血液中也是需要的。血钙偏低的患者易出现晚上出汗的现象,因为低钙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汗腺的分泌,从而出现睡觉时出汗的现象。
结核病
对于每天晚上都会出汗,并且整晚出汗的人群应该注意了,这时除了出汗还有食欲不振及情绪波动比较大的现象,很有可能患上结核病。因为这种疾病会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睡觉时出汗。
气虚
气虚患者的精神是比较差的,除此之外,晚上睡觉还易出现出汗现象。因为气虚的人群血管功能是较差的,毛细血管出现问题自然会影响汗腺的正常分泌,从而导致盗汗的出现,这时不妨多补血。
阴虚
女性易出现阴虚的症状,这种疾病不但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而且还易使女性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出现盗汗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出现面部发红、口干舌燥等症状,这时应该多食用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不但使人体受到疾病的侵蚀,而且人晚上睡觉时出汗。这是因为它易使植物神经失调,从而导致汗腺分泌紊乱,从而使人夜里出汗。想要缓解这种现象的出现,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免疫力。
二、睡觉出汗怎么办
1、龙眼人参饮
取龙眼肉30克、人参6克、冰糖30克。先将龙眼肉洗净,人参切薄片,然后与冰糖共放碗内,加水适量,置蒸锅内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后待凉即可食用,一天内分2次吃完,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2、银耳红枣汤
取银耳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除去蒂头,洗净后撕成小块。红枣洗净撕开。二味药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慢煨至银耳、红枣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每剂分2次食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这样睡觉身体棒不生病
3、参苓粥
取人参10克,白茯苓20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食盐、味精适量。先将人参、茯苓、生姜加适量水煎熬后,去汁取渣待用,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下入药汁内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匀,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4、黑豆浮麦汤
取黑豆50克、浮小麦30克、莲米15克、红枣10枚、冰糖30克。先将黑豆、浮小麦分别淘洗干净,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透,去渣取汁,然后用上述药汁煮洗净的莲米和红枣,煮至莲米烂熟时放入冰糖溶化,起锅后即可食用。每天一剂,分2次吃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女人睡觉应注意三大原则
5、黄芪二蜜饮
黄芪30克,糯稻根30克,麻黄根15克,蜂蜜30克。将上述三味药同放锅内,加水3碗煎煮,煮至l碗时,捞去药渣,加入蜂蜜溶化后分2次饮用,每日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6、百合莲子饮
百合20克,莲子30克,冰糖30克。先将百合、莲子洗净,放锅内加适量水,用小火慢慢炖至百合、莲子烂熟,加入冰糖溶化后即可食用,每天一次,连服数天,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三、中医治疗睡觉出汗
治疗以养阴清热、使热内消为主,可选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方药。配伍多用生地、麦冬、地骨皮、桑叶等药,如热过重可加黄连,汗出量多加龙骨、牡蛎、生黄芪等。盗汗还可能与阴阳失调、表虚受风有关,症见汗出怕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苔白,脉缓,治疗以调和营卫为法,方用桂枝汤等。也有因情志不舒、过食辛辣肥厚、素体湿热偏盛等引起的肝火、湿热郁蒸型盗汗,症见全身出热汗、汗液易黏、面赤烘热、烦燥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治疗以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方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因此盗汗不可妄补,应辨证论治,当清则清。
儿童盗汗最好及时就医,排除疾病,对症用药调理。如无疾病,不应自行乱服补品,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甜食的摄入量,多食蔬菜水果,衣被适当,增加户外运动。
四、如何预防睡觉出汗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 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 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 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