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六腑排毒时间中医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_
865
一、人体五脏六腑排毒时间
9:00—11:00 脾脏
是脾脏排毒的时间,这段时间不宜吃冰,最伤脾脏,影响发育及生育。
11:00—13:00 心脏
是心脏工作颠峰时期,也是人体能量最强的时刻,此时心跳次数快速。
13:00—15:00 小肠
是小肠吸收养分的时间,过了这个时刻,肠胃功能减弱,故有过午不食的养生之道。
15:00—17:00 膀胱
是膀胱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是下午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排尿功能。
17:00—19:00 肾
是肾脏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也是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肾脏排泄毒物的功效。
19:00—21:00 心膜
是血液循环旺盛的时间,此时血压升高,应该要在家中休息。
21:00—23:00 三焦
是人体免疫系统休息与滤毒的时间,也是女性内分泌系统最重要的时候,这时一定要休息,不要再为家人操心,此时适合听音乐、洗澡、为明天作计划、或回想今天做了哪些美好的事情,将错误原谅与放下。
23:00—1:00 胆
是胆的排毒时间,要进入熟睡才能进行,不能只是入睡。
1:00—3:00 肝
是肝的排毒时间,也是要熟睡才能进行。夜间工作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周、每年最少要有四个月能早睡。
4:00 脊椎造血
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3:00—5:00 肺
是肺脏的排毒时间,肺有问题的人在这个时候咳嗽会较厉害,肺的排毒要做心肺运动才能排出。起床的时间参考当地当季太阳出来的时间,太阳出来后较有氧气,适合做运动,因此正常的人约5点就要起床。
5:00—7:00 大肠
大肠的排毒时间,应上厕所排便。
7:00—9:00 小肠
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间: 应吃早餐!
看了上述对于五脏六腑休息时间是多少的介绍后,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吧。我们的五脏六腑轮流着在排毒和休息,一直默默的为我们服务着。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这些时间段,好好注意饮食和休息,保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二、中医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
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五脏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与喉咙、声音有关。(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命门即是肾阳, 『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
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胆内贮藏〝精汁〞(胆汁)。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分上、中、下三部。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 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 归之于脾,转输五脏。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别称。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什么是五脏六腑?上面为大家做出了相关介绍,现在大家知道五脏六腑具体指的是什么了吧!
三、身体现象告诉你身体要排毒了
人体内每天都会有毒素侵入,而五脏六腑及血液内或多或少都会贮存一些毒素。如果身体健康,体内毒素很快就会被排出,如果排出不畅,就有可能是身体的排毒机能出现了问题,所吸收的毒素太多,超出了身体的排毒能力。排毒不畅有以下这些常见表现:
1、脸色
脸色过于苍白,显示饮食中缺乏叶酸,铁质及维他命B12。女性脸色不好主要是由于失血性贫血造成,月经不规律、经量过大是普遍的原因。
2、前额
前额出现痘斑,是肝脏里含有过多的毒素所致,必须减少食用含糖分过高的食物更要避免用太多的酒精。中医以为肝脏排毒可以多吃青色的食物。按中医五行理论,青色的食物可以通晓肝气,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郁、缓解心情效果,属于协助肝脏排毒的食物。中医专家引荐青色的橘子或柠檬,连皮做成青橘果汁或是青柠檬水,直接饮用就好。
3、太阳穴
如果我们的太阳穴周围出现一些粉刺的话,就说明我们吃了太多的经过加工的食物,使得胆囊阻塞,这时候就需要立刻给身体做个清理了。
4、眼睛周围
眼睛四周围干涩,或是出现像干燥地表的裂纹,显示你有必要加强维他命B2及B6的摄取。
5、脸颊
老烟枪的脸颊容易出现浮肿,并出现清晰的微血管纹路,这是皮肤缺氧气的讯号。最好的决方法就是戒烟!
6、嘴角
嘴角出现细微的皱纹,表示你要多多补充铁质了!
7、嘴唇
秋天的时候天气是非常的干燥的,我们的嘴唇周围就会出现干燥,脱皮,剥裂的现象,这些现象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身体内缺少维他命B了,我们要给身体补充这类的食物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嘴唇是红润有关泽的,如果身体有问题的话,嘴唇会立刻反应出来的哦。
四、五脏六腑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每个脏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保持身体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大家对五脏六腑是不是有了进一步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