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脑膜炎后遗症有些什么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5054
一、隐球菌脑膜炎后遗症有些什么
脑炎后遗症常表现为精神迟钝、抽搐及瘫痪。麻疹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患者的病死率均较高,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儿的病死率可达30%以上,约半数的存活者中有后遗症。胎儿经胎盘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可发生小脑畸形,积水性无脑畸形。脑炎后遗症的症状还有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风疹病毒的先天性感染侵犯多种脏器,当侵犯脑组积时,其预后都比后天性脑炎为差。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大脑性瘫痪、小脑畸形、智力迟钝、运动障碍,偶见脑积水。
先天性风疹脑炎患儿可发生小脑畸形、耳聋、甚至进行性精神及运动障碍。脑炎后遗症的症状有狂犬病毒脑炎的病死率最高,几乎为100%。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脑炎、埃可病毒脑炎、柯萨奇病毒脑炎、腮腺炎病毒脑炎患者的预后多较好,大多数患者能逐渐痊愈。某些埃可病毒脑炎及柯萨奇病毒脑炎患儿可出现肢体瘫痪,但很少留下后遗症,极少数腮腺炎脑炎患儿可有偏瘫。
化脓性脑膜炎由于病变可引起脑膜粘连和脑实质的损害,因此可以出现颅神经麻痹、失明、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及智力减退等后遗症。结核性脑膜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则,可出现脑积水、脑出血、肢体瘫痪、癫痫、失明、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二、脑膜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细菌性脑膜炎
是因某种细菌传染造成。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美国大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一些研究指出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可由几种病毒引起,包括几种与腹泻有关的病毒,其中之一可能是被大田鼠等咬后感染。
还可由真菌引起。最为常见的一种是隐球菌,可在鸽子类中找到。健康人不易患与真菌有关的脑膜炎,但对那些HIV病毒感染的人则不一样,这是一种可以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致病菌类型随患者之年龄而异。在青少年患者中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为主。该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细菌进入上呼吸道后,大多数只引起局部炎症,成为健康带菌者;仅小部分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细菌可从上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繁殖,到达脑脊膜后引起脑膜炎。在冬春季可形成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新生儿脑膜炎
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肠杆菌,感染多来自产道。由于体内缺乏能中和病菌的IgM,入侵的大肠杆菌得以繁殖而致病。
耳源性脑膜炎
耳源性脑膜炎症状典型时,出现化脓性脑膜炎症状:高热,头痛,颈强直,克、布氏征阳性。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畏光,喷射性呕吐,烦躁,谵妄,抽搐,神志不清,昏睡,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等。若不及时抢救,晚期则出现缓脉,血压升高,呼吸紊乱,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中枢衰竭而死亡。
流感杆菌脑膜炎
多见于3岁以下之婴幼儿。肺炎球菌脑膜炎在幼儿和老年人常见,其中幼儿的脑膜感染多来自中耳炎,而在老人则常为大叶性肺炎的一种并发症。
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会有哪些
1.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表现为患儿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好哭;精神呆滞;不喜欢游戏;还可有低热、食欲减退、呕吐、睡眠不安、消瘦表现。年长儿可自诉头痛。如果病情严重,头痛呈持续性并加重,呕吐加重并可变为喷射性,逐渐出现嗜睡,还可出现抽搐,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出现昏迷,频繁抽搐,四肢肌肉松弛、瘫痪。还可出现呼吸不规则,部分患儿死亡。
2.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及老年人常见的,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异常。由于小儿抵抗力较弱,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细菌易进入大脑神经系统。一般为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引起败血症,细菌进入大脑所致。部分由于中耳炎、头部外伤后感染,细菌直接进入脑膜所致。儿童时期起病急,高热可达39℃以上,小儿常诉剧烈头痛,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呕吐频繁。起病时小儿神志清醒,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神志模糊,言语杂乱,不能正确辨别方向,抽风,昏迷。病情严重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出现抽风及昏迷。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小儿颈部僵硬,头向后仰,背部僵硬,小儿整个身体向背后弯曲似“弓”样,医学上称角弓反张。小儿还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部分小儿皮肤有出血点。由于病变可引起脑膜粘连和脑实质的损害,因此可以出现颅神经麻痹、失明、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及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根据中耳炎病史及脑膜炎体征、腰穿脑脊液化验,一般诊断不难。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病情多被抑制,脑脊液化学变化不大,蛋白可能略有增加,糖及氧化物可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略有增多,特别是治疗不当,可演变成为局灶性或迁延性脑膜炎,很容易和轻型结核性脑膜炎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混淆。
四、脑膜炎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1.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后,菌壁的抗原物质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促使中性白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触发炎性过程。炎性过程产生大量脓性,渗出物充满蛛网膜下隙脑脚间池和视交叉池等,脑室内渗出物可使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堵塞或蛛网膜出现炎性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吸收,而导致脑积水。
脑底部的炎症可累及多组脑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中体液因子及吞噬细胞的不足病原体迅速分裂繁殖,并释放出细胞壁或膜的成分,导致脑膜炎的迅速演变,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因而增加产生血管性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进入网膜下腔,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可引起脑细胞毒性水肿。脑水肿和脓性渗出物使皮质静脉及某些脑膜动脉损害。皮质静脉血栓能引起出血性皮质梗死,如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梗死区广泛且严重,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足,可继发脑脓肿桥静脉的梗死可引起硬膜下积液,细菌直接侵犯该腔可引起积脓。脑水肿影响脑血液循环,皮质静脉血流障碍及动、静脉炎引起的局灶性脑缺血又加重脑水肿,严重时可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2.病理改变
各种致病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软脑膜炎、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早期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扩张,中性粒细胞即进入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充满脓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细菌,使脑脊液变混。脓性渗出物复盖于脑表面,常沉积于脑沟及脑基底部脑池等处,亦可见于脑室内。脓液的颜色可因致病菌而异随着炎症的扩展,浅表软脑膜和室管膜均因纤维蛋白渗出物复盖而呈颗粒状。病程后期则因脑室内渗出物可使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孔堵塞或蛛网膜出现炎性粘连,引起脑脊液循环及吸收障碍,导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儿童病例常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据Snedeker及同事的报道,18个月以下患脑膜炎的婴儿约有40%发生硬膜下积液。偶可见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静脉或脑动脉内膜炎可致脑软化梗死,镜检可见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许多含有被吞噬的细菌组织细胞数目增多,同时有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渗出,后期则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导致蛛网膜纤维化和渗出物被局限包裹。室管膜及脉络膜亦常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有血栓形成。脑实质中偶有小脓肿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