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如何进行有效治疗
1990
一、创伤性休克有哪些护理急救措施
1、开放气道,加强呼吸道护理。 对严重创伤的病员窒息、呼吸道阻塞如不迅速解除将是致命的,此外要给予畅通气道。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
2、协助病人安置体位。 对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处于舒适卧位,对于危重患者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3、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抢救顺序应以先处理致命损伤,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维持心肺脑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心跳呼吸骤停,要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提供有效呼吸,维持循环功能。
4、控制出血。 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止血带可使肢体远端血运完全断绝,因此必须记录使用时间,每隔30 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h。
二、创伤性休克有哪些主要原因
1.失血
失血是创伤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休克的最常见的原因。休克的失血量随着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失血的速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次突然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4(约1000~1250ml)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代偿地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如失血达到总血量的l/3(约1500m1)以上时,由于大量血液流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加上血红蛋白丢失,造成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缺氧,重要脏器机能紊乱和组织代谢失调,即发生休克。
因此,对严重创伤要有全面认识,尤其对失血量,必须有充分的估计。两处大骨折,失血量可达总血量的20%~40%。成人股骨干一处骨折可失血500~1500ml,严重骨盆骨折失血量可达2500~4000ml。此外,大量血浆和细胞间液外渗,对循环功能同样有不良影响,如严重挤压伤。
一般来说,失血量超过总量的1/4时就可能导致休克,但伤员对急性失血的耐受能力差异颇大。对一次性的大量失血,必须考虑到潜在休克的危险,而给予及时的治疗。
2.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严重创伤及所伴随发生的症状,如疼痛、恐惧、焦虑及寒冷、神经麻痹等,都可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刺激。如果这些刺激强烈而持续时,可进一步扩散到皮层下中枢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因而末梢循环的阻力增大,以致大量血液瘀滞在微血管网中,有效循环量减少而发生休克。
三、创伤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
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对重危伤员初诊时切不可只注意开放伤而忽略极有价值的创伤体征。注意观察伤员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
1.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轻,伤员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病情发展,脑组织缺氧加重,伤员表情淡漠、意识模糊,至晚期则昏迷。
2.当周围小血管收缩、微血管血流量减少时皮肤色泽苍白,后期因缺氧、淤血,色泽青紫。
3.当循环血容量不足时,颈及四肢表浅静脉萎缩。
4.休克代偿期,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收缩压下降前可以摸到脉搏增快,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肢端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6.用手按压患者甲床,正常者可在1秒内迅速充盈,微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说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四、创伤性休克有那些预后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取决于两点:其一是遭受创伤的器官种类及创伤的严重性,其二是患者是否及时得到正确的救治。如未遭到致命性伤害,如能及时地解除休克原因,补足失去的血容量,纠正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紊乱,纠正酸中毒,患者血压仍可恢复,循环衰竭亦可得纠正。
如低血压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组织细胞因缺氧时间过久而坏死,产生了许多血管扩张性物质,使静脉和毛细血管床更加扩张,大量血液淤滞在器官内,血流迟缓,各器官的微循环内微血栓广泛形成,静脉回流减少(有效循环进一步减少)。组织细胞因缺氧时间过长,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血浆和血细胞大量渗出到血管外,又进一步降低有效循环血量,产生恶性循环,使休克越来越重。延髓生命中枢长时间缺氧,患者随时都有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危险。肾脏亦因长期缺血而出现肾功能衰竭。其他心、肺都因缺血、缺氧造成严重损伤。抢救困难,预后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