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结肠炎方法是什么_结肠炎是什么病因引起的呢
4267
一、中医治疗结肠炎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结肠炎是肠胃病的一种,引发结肠炎的原因有很多,那么结肠炎该怎么治疗呢?治疗结肠炎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口服:结肠炎宜用丁香、肉桂、桂枝、小茴香等调理治疗。据了解,中药口服可调理结肠炎患者机体,从而达到菌群平衡,达到治疗结肠炎的疗效。
其次,灌肠:灌肠法是指导管自肛门经直肠,然后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专家解析,此法克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从而促进结肠粘膜的愈合。现医学证明,中药灌肠可以使药汁直达病灶,希望此法能够为广大结肠炎者带来福音。
最后,外敷:中药外敷,即将已煎好的药汁敷于肚脐上,据说药性由表入里,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从而可改善结肠炎的症状。专家建议,将外敷和直肠滴入法相结合,可联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病灶周围血液循环,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二、结肠炎是什么病因引起的
一、自身免疫反应: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所以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另外,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损伤结肠粘膜,并且患者的淋巴细胞对胎儿结肠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提示怀疑结肠炎[1] 的发生还可能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
二、感染: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一些结肠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相似,所以有些人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因素中,现在的研究表明病毒的可能性较大。
三、遗传:本病的血缘家庭发病率较高,据欧美文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直系血缘亲属中,约15-30%的人发病。此外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单合子比双合子更容易发病,也就是说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系。
四、神经精神因素:有人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患者多有某些性格特征,对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差,属心身疾病一类,心身疾病强调心里因素在疾病的发生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有人将7种疾病列为心身疾病,即: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高血压,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十二指肠溃疡。目前可能有更多疾病被列为心身疾病。
三、结肠炎的诊断是怎样的呢
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
1、腹痛伴里急后重,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排黏液脓血便,患者按特异性肠炎治疗无效。排除克隆病、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结肠癌等。
2、全身表现及肠外表现。
3、多次粪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发现病原体。
4、X线钡灌肠,显示肠黏膜粗糙水肿、多发细小充盈缺损、颗粒样或结节样,皱襞粗大、紊乱。肠壁呈锯齿状。后期则示肠管变短、僵硬,结肠袋消失,铅管状。
5、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部位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脆性增加。表面常附有脓性分泌物及血液。多发性假息肉及肠腔狭窄、桥形黏膜。结肠袋变浅或消失。
6、活检,可见黏膜有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糜烂、溃疡。尚可见隐窝炎、隐窝脓肿。同时有腺体排列紊乱、萎缩。杯状细胞减少,可见潘氏细胞化生。
四、结肠炎患者主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1、休息:休息对疾病有很大好处,特别对活动期病人要强调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一般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同时配合内服中成药。
2、饮食和营养:腹泻期要注意补充营养,又要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纤维素成份,像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饮食,以减轻高纤维素成份可能给结肠粘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关于结肠炎患者喝牛奶的问题,要看喝牛奶后有无腹泻加重,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能对牛乳蛋白过敏,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可能因肠道的乳糖酶缺乏,服牛奶腹泻。在我国,患有乳糖酶缺乏症的人要比西方为多,因此,对腹泻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对牛乳过敏史,限制乳制品的摄入,有时会起到止泻的效果。
由于腹泻便血、长期摄食过少和吸收营养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铁、叶酸缺乏或贫血、应给予适量补充。一般可经口服或注射补充,运用益气健脾、养血补肾中药也可达增加体质和补充营养的目的,但不要滥补,要辩证用药。长期腹泻者,要补充钙以及镁、锌等微量元素。
3、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重度患者由于大量腹泻、发热,容易有脱水,水盐代谢紊乱和低钾,尤其是用大量激素治疗时,尿钾排出增加,更容易导致低血钾,而低血钾可诱发中毒性肠扩张,因此,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更要注意用药后反应。门诊患者如因病情加重,出现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要及时住院治疗,以便及时静脉补充水、氯化钠和钾盐,纠正水和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