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秋晨
1008
乡村的夜,很静。在老屋里小住,晚上睡得很沉,一觉醒来,已是天明。
开门而出,一股清新的空气,带有稍稍凉意迎面扑来。放眼望,台子前面的田野上升起了一层薄薄的雾。“寒野凝朝雾”。远望去,宛如仙境一般。
我一阵欣喜。“我去看看田间的雾”,应了母亲一声,我疾步而行。
待我顺着乡间小路走近田野,却发现,本来有雾的小路和田地边,我一走近,周围却没有雾,它们散了。这些雾只能远看,不能近观,不能触摸,它们有如与你游戏一般。你站定了,它们就稳稳地在你前面;你走近了,它们就往后退去。
薄雾浮在土地上面,约有1米见高。它们似乎眷念着土地,既不飘上高空,也不浸泽土地,就那样轻柔柔地浮着,飘着,弥漫着。田间少许的树掩映其中;远处的村庄及大路上的行排树,则像是挽起了一条玉带。
远远地望,乡村的整个天地间则像是一幅六色画卷。湛蓝的天空,蓝得通透,如水晶一般。正赶上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空中无云,仰望头顶,放眼四周,都像是笼罩在湛蓝的水晶罩下。
挨着天际的,则是淡蓝与浅红的交际。浅红的光,是太阳的映射,环在天际一圈,它映照的湛蓝,则变成了淡蓝。天色就是这样有层次感地搭配着,再加上深绿的村庄树林,环绕着的白色薄雾,以及淡黄色的土地,形成了一幅乡村秋晨的水彩画。
这就是江汉平原的秋晨特色。望着这一景象,我留恋,不忍离去。可是太阳逐渐爬过村子的屋顶和树梢,雾象逐渐消失,天空也变得浅白起来了,秋晨的水彩画也渐渐地褪去了浅红、银白等几个颜色,成为了另一道明亮的风景图了。
像我们久居城镇,就无法看到这样的秋晨。唯有在乡村,才能看到淡黄的土地,才能看到土地上孕育的村庄和那一抹带有土地醇厚味的晨曦!
往回走,碰到了村里原来的老支书,也是本姓家族的长辈贞栋爷。他来田间地头,看看种下的油菜有没有长出来。他与老一辈的乡亲们一样,仍住在乡村里,守着这片土地。
他告诉我,乡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幼了。外出务工的人,只是在农忙季节回来忙一阵后,又匆匆远行了。现在土地的耕种显得简单了,秋播只是这一季的油菜播种,或少许的小麦种植,夏收后再种一季的黄豆或者芝麻,一年四季的农业就完成了。现在的村里,没有了之前农忙时的热火朝天,没有了之前的农作物的种类繁多……
我突然想起了此季的秋晨里,正是采摘棉花的高峰时段。带着露水的棉花,摘下来,不沾杂叶,容易撕花和分摘等级。少年的我,曾和母亲、姐姐,多次在这样的秋晨里,趁着像今天这样的大好天气,采摘棉花。那时的棉花,是家里的农业支柱收成,从春到秋的辛劳,就靠这季的抢收,能卖个好等级多卖一点钱!
而如今,种植棉花这一繁重的农活,已被乡村遗弃。同样遗弃的,还有稻子、小麦的种植,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这或许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乡亲们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方式和模式。其实,这也给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可特色农业,在我们乡村,咋没见影子呢?
继续往回走,过一沟渠。这个沟渠,新修过了,架着水泥墩桥,穿通着长长的渠道,一直伸向远方。“基本农田保护”的字样,刻在桥面上。
特色农业,与基本农田保护,不矛盾吧?我这样想着。乡村发展,需要一个能干人、实干人,需要资金和项目,需要政府扶持和引导。
青壮年们都外出了,到哪去找人呢?资金项目何处来?政府如何扶持和引导?这些都是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我之无力,只能以文兴叹!唉!
乡间的秋晨,自然景色美,可喜!而细想乡村的现在和未来,一丝淡淡的忧愁涌起。明天的晨曦薄雾里,能否走来一位抱负青年?!能否有适宜乡村发展的资金和项目落地?!
田间的油菜苗刚出土,嫩绿的叶芽上,露水浸湿,点点绿色,还未形成大片绿意。不凑近看,还看不出它们的身影。再过一段时间,这土地上将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油油的油菜苗,将是深秋和冬日里,乡村最靓丽的风景!
我的乡村,对你,我仍是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