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4326
只要有信心 人永远不会挫败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
超越自我 “咣!”一场车祸突然降临,张军只觉得双眼一阵钻心的痛,鲜血真流。而就是这场灾难让他永远失去了光明。从此他便在坎坷与拼搏中前行……
一场车祸,成了命运转折点
张军,原是兰陵橡胶厂的一名驾驶员,开了5年的车。他万万没有想到,1984年9月2日早上9点多在去无锡的路上,一场车祸完全改变了他今后的命运:七八块破碎的玻璃扎进了他的眼睛,那时车窗玻璃还不是钢化玻璃。幸好及时拦到了部队的车子将其送到无锡四院进行抢救。手术比较成功。为他动手术的眼科主任是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眼科博士。主任对他说:“你不能离开这里,离开了可能眼睛就没用了!”可他并不在意,身边很多人向他推荐上海某知名医院,说那里医术高,名气大,最后他转到了那家医院。
不巧的是,那里的主任医师去交流学习了,让两位实习医生负责他的治疗,住了一个星期,却没采取任何措施。张军的眼睛越来越痒,难受得直嚷嚷,实习医生说是正常的长伤口,并无大碍,可实际上是感染化脓,待发现再转送至专门的五官科医院手术已经晚了。唯一的办法是立即实施角膜移植,谁知第二天就黄曲霉菌感染,不仅眼睛保不住了,甚至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最终,张军的命保住了,可却失去了光明。回到家后,张军不肯正视现实,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的眼睛还是正常的,结果走路经常撞得鼻青脸肿,甚至连用来“遮丑”的眼镜都撞掉了好几副!妻子看着心疼,也提醒他要学着“摸摸”,最后他自己也撞怕了,开始学着摸索……
“我要驾驭命运!”
那段日子对于张军来说真是生不如死。毕竟他曾经用双眼感受了二十几年美丽的世界,老天又突然把他抛进了黑暗的深渊!当时他觉得活着就是折磨,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他的异常被细心的妻子觉察了,于是收起了家里所有的刀具;张军说要缓解失眠偷偷藏在枕头下的安眠药也被她及时收走;只要张军稍一接近窗口,她马上紧跟过来……就是在妻子的关心和悉心照顾下,他才稍稍缓解,再想想刚过百日的儿子和深爱他的妻子,他才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整整用了2年时间,张军慢慢接受并面对了现实。
可是一个残疾人能做什么呢?刚开始他感到一片漆黑,觉得自己是残疾人也做不了什么,反正是工伤,还不如省力点就当退休了,拿点补助过过日子算了。但亲戚和朋友都鼓励他,而他在北京部队的舅舅看到盲人推拿很有市场,建议他可以学点按摩推拿。他的单位对此很支持,出资送他到北京某大学的按摩培训班学习了3年,回来后又去常州卫校培训了9个月。
可学习过程,却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老师并没考虑到班上有盲人学生,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学内容是写在黑板上的。因此,张军只能死记硬背,可他刚接触中医推拿按摩,很多专业的名词和术语,他不能理解,只觉得一头雾水。好在有妻子“陪读”,她就当了丈夫的眼睛,认真记下课堂笔记,晚上回旅馆再读给张军听。有时候张军半夜三更突然想到什么问题,她还要爬起来读笔记,和张军一起研讨。就是这样,张军慢慢入了门,专门买了复读机,用磁带录下上课的内容,反复听反复学,并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老师的课堂示范,也是妻子先看在眼里,回去模仿老师手法,再让张军练习,实在把握不了的再向老师请教,自己体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妻子的耐心帮助,张军终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把中医推拿按摩全套技术学到了手。
1992年,学成后的他到广化按摩站开始实习,同年12月他在西瀛里父亲家中办了诊所,一做就是7年。2000年又在万博花苑买了房子继续他的这份事业。凭着自己一手过硬的推拿技术,张军不仅靠手艺自力更生,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还为许多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也为自己的诊所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媒体的报道更加扩大了他的知名度,许多人慕名而来。除了找他推拿治疗外,还有不少也和他一样的眼疾患者想拜师学艺。
悉心传艺,授人以渔
他的第一个徒弟是1997年带的,一位母亲自己作为病人来他这里感受,觉得非常好,就恳求他能收自己先天弱视的儿子为徒。他觉得自己不能自私,应该尽力帮助这些和自己一样的“弱势群体”,就答应了。经过培训传艺,当时18岁的徒弟后来也开了自己的盲人按摩店。母子二人都非常感激,登门感谢,张军对他们说:“我不需要你们感谢,都是双手捏出来的辛苦钱!”而另一个溧阳的徒弟,本已考取了华东政法大学,突然间眼睛就看不见了,残联领导找到张军,希望他能带带,现在这个徒弟也开了自己的诊所。
最值得一提的徒弟叫张亮,张军在他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这位安徽的小伙子先天弱视,原在绿杨花店打工,店里老板娘经常到店后面张军那里按摩推拿,就给他出主意:你不能跟张军学学按摩推拿?张军不大想收,但有熟人说:“小伙子还是蛮忠厚老实的,你就带着试试看。”张亮也天天来候,终于打动了张军。那年张军正好要到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三年大专,就想带着张亮一起去学习。可张亮小学只读了三年,就因为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而辍学了,小学没毕业哪有资格上大专?张军四处打听,当时正有个中专班也在开班,就托关系让张亮进了中专班,还负责张亮所有的学费、交通费以及吃住,他希望张亮能够学到真本领。张亮也没辜负师傅的一片苦心,学习很认真,可毕竟他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字都不认识,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也不明白,张军就一一解释给他听:给他详细解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他示范讲解推、擦、摩、揉、按、抖、滚等各种推拿手法;教导他各种病症病理及应对措施……张军带着张亮去学习,就等于为张亮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有机会认识了很多有名的推拿师,能跟他们一起探讨学习,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这样,张亮成功地在鸣凰开了自己第一家盲人推拿店,而现在又在湖塘开了一家“绿康盲人推拿所”,张军知道后,还拜托那边的熟人对张亮多多关照。
就这样,十几年里,张军带了十几名徒弟,他自己也笑称这里是盲人按摩的“黄埔军校”,这些徒弟在张军这里学到了文化知识,掌握了吃饭的本领,如今也都开了自己的保健按摩店,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张军也常说“都是靠双手捏出来的辛苦钱”,从来不让他们来感谢,但还都一直保持着联系,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师傅张军就请大家一起吃个饭,叙叙旧。而从1999年开始,张军的推拿诊所已被定为残联的实习基地。就在前几天,还有4名盲人在他那里实习。
张军凭着自己的不凡业绩,成了常州市和钟楼区盲人协会主席。有了这个新“头衔”,他更关心的是为广大盲人谋福利:比如对于盲道不通畅,受阻碍造成盲人出行不便的问题,他和同伴几经研讨,打电话去政风热线反映,写了书面报告递交政府相关部门,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过问,虽然现在还有些不足,但总体情况要好多了。由于他们的呼吁,在今年盲人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乘车。
张军也十分感谢社会对他们的帮助,经常组织盲人们回馈社会:去年重阳节,就安排了30多名盲人按摩师去老人公寓义诊,也为公交公司的乘务人员义诊,而街道义诊持续了多年。而他也经常组织盲人学习研讨会,进行按摩交流经验活动,大家一起切磋技术,提高水平。张军很感激残联对残疾人的大力帮助,说现在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注力度加强了,残疾人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生活形势越来越好。而残联也愈发在乎对残疾人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竭力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现在还开展了电脑班,通过读屏软件,他们也可以上网了,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张军现在最关注的问题是按摩店的正规化,他说像他们这些盲人推拿师,都有正规的资格证书,开推拿店也都得到了政府、残联的支持,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按摩店的幌子搞色情服务,也有无证无照的山寨按摩店根本不懂按摩推拿,伤害了顾客,第二天关门大吉,跑得影子也不见了,这些都败坏了按摩推拿的名声,扰乱了按摩市场。张军呼吁政府的相关部门能大力整治按摩推拿行业,使按摩市场规范化正规化,改变鱼龙混杂的状况。
今年已经54岁的张军,用他的“眼睛”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故事。
母亲教导我从心底站起 引子: 8月22日,公司组织员工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走出电影院,我的脑海里还总是浮现电影里的许多情景。影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23秒,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变成一片废墟,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母亲元妮面对的却是只能救一个的痛彻心扉的抉择;32年,母亲元妮承受着巨大的心灵创伤,用无声的坚强缝补着生活,一个人含辛茹苦将地震失去一条胳膊的儿子方达抚养成才。
电影中每一个人的坚强和善良令我为之动容,尤其片中的母亲元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无疆的人生真谛,个中艰辛情形幕幕沁入我心扉,勾起了我对千里之外的母亲的思念,禁不住潸然泪下。抚养一个孩子长大难,抚养一个孩子成才更难,抚养一个残疾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更是难上加难。我作为一名残疾人,今天能够走出祖祖辈辈生存的湘西南大山,竞争万人独木桥考上大学,来到深圳的大公司工作,要特别感恩我亲爱的母亲。母亲对我的爱没有影片中史诗般地撼人心魄,更像潺潺不息的溪流润泽着我的心灵,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从心底站起。
在我1岁刚刚蹒跚学步的年龄,一场大病夺去了我双腿的知觉,将贫穷却有欢乐的家庭拖入了深渊。父母抱着我四处求医,即便大医院的医生诊断为小儿麻痹症无法治愈后,他们仍然坚信那微乎其微的奇迹会降临到自己孩子身上。只要听闻对腿治疗有帮助的方子,不管有多远,药有多贵,父母都要千方百计去求取。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吃的药比吃的饭还要多,家里总在为我熬各种偏方杂方的中草药。每天傍晚,母亲从田地里耕作回来,舍不得休息片刻,第一件事情就是提着我的手,脚尖着地慢慢迈开步子学走路,晚上就按摩双腿。母亲六年如一日的坚持,两千多日日夜夜的守护,我的腿慢慢恢复了起来,7岁时终于能够自己柱着拐杖迈开了人生坚实的第一步。
在家乡封闭的大山里,体格健壮的正常人都只能勉强糊口,我这个“肩不能挑,手不提”的残疾孩子将来怎么谋生呢?周围人看到母亲和我,总是投来同情怜惜的目光,而母亲每次都说“我儿子打小就聪明,会有出息的”,母亲说话时目光的坚毅深深刻在我的心里,永远无法忘却。
读小学一年级,我写数字“8”都不会,第一行画个圈,第二行画个圈接起来,学习跟不上的我灰心丧气,被老师叫到学校的母亲并没有批评我,而是用那句说了无数遍地话来鼓励我,“你打小就聪明,肯定能学好”。
小学毕业后,我以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县一中,第一次走出大山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寄宿读书,不仅要和城里的孩子拼学习,还要开始完全自理生活,洗衣服、提水洗澡,每一样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很多十几岁孩子读中学需要父母陪读,更何况是有身体缺陷的孩子远离自己独立生活,母亲心里肯定有千万个舍不得,但送我进校门时却又说了那句鼓励的话“你打小就聪明,自己多努力,肯定能考上大学”。
母亲虽然嘴上没有说一句舍不得的话,但是两个星期后,终于还是放心不下,搭村里运沙石的便车到学校来看我。后来听父亲说,我去县城读书的半个月里,母亲都没睡好,担心这担心那,还不时默默流眼泪。母亲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却坚定一个信念,自己儿子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这祖祖辈辈耕作的大山。
外出求学的十年(中学6年,大学4年),是我家里负担最重,生活最清贫的十年,但是就是再苦再累,母亲支持我上学的信念从未动摇,家里的一切开支总是把我的学费生活费放在第一位。记得中学时放月假回家,妹妹抱怨地对我说“哥,我们家都一个月没打牙祭了”,为了凑生活费母亲把家里的十多个鸡蛋都拿去卖了,一阵阵酸楚顿时涌上心头。我的母亲是村里最忙最累的人,种水稻种玉米种花生,养猪养牛养鸡鸭,在老家能挣钱的路子都做了,为的就是要攒钱供我上学。在村里人纷纷盖了红砖平顶房,我家里一直住着窗户糊着塑料薄膜的简陋木瓦房,直到前两年才盖起一层的红砖房。
最近我给家里寄了2000元钱,母亲却在电话里说“城市里开销大,家里不用你担心!我们老两口今年种了三亩水稻一亩玉米,秋收以后还可以种上冬小麦。去年寄的钱我们还给你存着呢!”。“你要是真孝顺我们呢,毕业都5年了,老大不小了,过年带个女朋友回来!”母亲每次都不妨叮嘱一句。当我吐露出“找个女朋友,可比考大学,找工作难多了”时,母亲的鼓励又来了,“你打小就聪明,听村里人说你们公司几十万人,肯定有女孩子喜欢你的”。
母亲不知道海伦-凯勒,也不知道张海迪,没有什么励志的故事来教育我,但母亲说“我儿子打小就聪明”话语时的坚毅目光,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艰辛付出,教会了我如何自尊自立自强,母亲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也是最重要的导师。
今天我能在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担任软件研发工程师,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想大声告诉为我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儿子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功劳,我永远都是你那个“打小就聪明”的孩子!
4岁两侧下肢瘫痪 用双臂丈量人生同样精彩 他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生办)唯一用双臂丈量校园的人。
还没等记者开口,许晓臣先关心起了记者“坐了多久的车”、“一路辛不辛苦”等等,充满笑容的脸上写满阳光。
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并不健全的人,却用双臂“行走”出了与其他人一样精彩的人生。今年5月,许晓臣和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参加“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在1500多支队伍中,许晓臣他们闯入决赛,获得了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许晓臣出生在河北沧州的农村,4岁那年,染上小儿麻痹症的许晓臣两侧下肢瘫痪。“自打记事起,就是这么‘走’路的。”
父母却决定把许晓臣抚养成一个“正常”的人,所以,“我可能比同龄人更早自立”,许晓臣10岁就自己洗衣服,多苦多累并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觉得“挺好玩的。”
步入学龄,许晓臣坐上二姐的自行车后座,上学去了。许晓臣很要强,也很聪明,读书给了他从没有过的快乐。同学、老师们敬佩的目光、邻家大婶的夸奖,父母发自内心的笑……让晓臣开始明白父母的话—“儿子,好好读书!”小学六年,晓臣的成绩从来都是第一,这让他渐渐意识到:念书或许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后来,许晓臣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镇上的中学。中学离家有4里地,二姐背不动了,晓臣开始摇着轮椅上下学。对数学和物理的痴迷,让他忘掉了一切行动不便的烦恼。《数学发展史》、《量子发展史》、《时间简史》,一本本读下去,虽然有生吞活剥之嫌,但却有相见恨晚之感。初三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他得了全县第二名。
这个第二名,让许晓臣成了校园名人,这也是第一次,老师把他作为激励其他学生的榜样,这更让许晓臣对自己充满信心,“学得越好,就越学得好”。
就这样,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中学,再到石家庄铁道大学,最后考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读研,许晓臣的梦想在书本里一点点发芽了。
有人问许晓臣成功的经验,他说:“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要想提高成绩,就要科学规划时间,在均衡的前提下,重点照顾弱势课目。”
知易行难。许晓臣的时间总是切分到每一分钟。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学楼自习,自习累了,就独自在教室前的池塘边沉思。
大四那年,许晓臣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备战考研(微博)。“我不是担心自己考不上,而是担心没有导师要我。”
果然,到了发榜的日子,许晓臣由于分数问题被调剂到了北京某高校,可人家说什么也不要,他心里明白这是为什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面试,没想到,导师愣是看上了他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学生。晓臣在博客中用诗的语言记录了当时的心情:“四月天里,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在一树树的花开中,我闭上眼睛听着那首汪峰的歌,歌唱道,又将在这梦碎的黎明出发,伴着铁皮车的摇晃,伴着花开的芬芳……我终将是一束倔强的蒲公英,执拗地撑着自己的小伞,飞到想去的地方,生活成想要的样子……”
在许多熟识的人的眼中,许晓臣是个乐观、自信的人。
许晓臣坦言,他的自信一方面源于勤奋刻苦,一方面也源于朋友多,“我喜欢交各种朋友,不会给人分三六九等,朋友让我有安全感。”
行动不便让许晓臣敏于思考,“我喜欢把事情想得周全。”他在朋友圈子中,善于扮演一个组织协调者的角色。
朋友也帮许晓臣实现了许多力所不能及的事,小到晾衣服、洗碗,大到看海。去年,家住烟台的同学带许晓臣去看海,实现了许晓臣从小的愿望。而现在,许晓臣最“不切实际的梦想”,“就是能站起来,到操场上跑两圈。”
虽然不能用双腿奔跑,不过,许晓臣已经学会了用双臂丈量人生。他现在更想实现的是一个更为现实的理想:想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办一家专门招收残疾职工的企业。